中读

《尘暴》| 译者侯文蕙解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1-03-15·阅读时长1分钟

9612人看过
一本对公共政策制定者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史开山之作。

《尘暴》| 译者侯文蕙解读

30.2MB
00:0016:30

【美】唐纳德·沃斯特 著

侯文蕙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推荐】三联生活周刊

【解读】侯文蕙,青岛大学教授,环境史研究学者,著名翻译家。196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曾在兰州大学执教多年。长期从事美国史教学与研究,尤其专注于环境史的著述与翻译,被誉为国内环境史研究的先驱。其代表性译作《沙乡年鉴》系国内权威译本,其他主要译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封闭圈》《尘暴》《荒野与美国思想》,并著有专著《征服的挽歌》。

【朗读】天河牧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今日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更为严重的危机。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TIPS:

1.  本书译者侯文蕙,青岛大学教授,环境史研究学者,著名翻译家。196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曾在兰州大学执教多年。长期从事美国史教学与研究,尤其专注于环境史的著述与翻译,被誉为国内环境史研究的先驱。其代表性译作《沙乡年鉴》系国内权威译本,其他主要译作包括《自然的经济体系》《封闭圈》《尘暴》《荒野与美国思想》,并著有专著《征服的挽歌》。

2. 《尘暴》是第一部真正体现环境史跨学科特点的作品。尽管史学界在环境史的定义上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在一点上却无分歧,那就是,环境史是“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其意义在于,环境史学家在了解人类的同时,还必须了解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3. 《尘暴》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的尘暴灾害。整个30年代,除了尘暴灾害,还有无法抹去的大萧条的阴影。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两种现象的同时发生“只是一个巧合”,极少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沃斯特认为,这两个灾难,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一个是生态的,另一个是经济的,但原因是相同的,它们所暴露的都是美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弱点。这种文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