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炎林
2022-03-22·阅读时长1分钟
【美】大卫·奎曼 著
刘炎林 译
商务印书馆,2022
【解读】刘炎林,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大型兽类调查和保护工作,现供职民间环保机构“猫盟CFCA”,致力于调查和保护中国的野生猫科动物。出版过野外调查记录《发自荒野的情书》,译有《濒临灭绝: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几千年来,狮子、老虎和其他大型掠食动物的存在让人类心存畏惧,因此它们的凛凛威风成了史诗和传说的素材。但是如今,这些动物可能只存在于玻璃屏障或铁围栏的一端,而我们则高高在上地端详它们。这种变化正在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忘记自己和大型掠食动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
因此作者将专业的目光投入到因人类扩张而在迅速消失的荒野,去追踪大型掠食动物的故事和文化,以期重新审视我们对吃人动物所保有的恐怖,进而反思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对顶级捕食者目前不乐观的处境发出呼吁。
TIPS:
1. 作者大卫・奎曼亲自探访印度的亚洲狮、印度和澳大利亚的鳄鱼、罗马尼亚的棕熊和俄罗斯远东的东北虎,拜访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探讨人与大型食肉动物的关系。书中既有丰富的历史和现场细节,也有史诗般的管理成功与失败。这本书中所呈现的诸多故事、观点和情感,无不印证、甚至启发中国当下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
2. 伴随生态学思想的发轫,生态学对大型食肉动物的观点,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大型食肉动物,从捕食野生猎物或家养牲畜的罪魁祸首,变成自上而下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然而,物种保护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更不是单纯的生态学问题。
3.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型食肉动物发挥过无以伦比的影响,人类恐惧这些动物,也眷恋这些动物。与猛兽共存的原住民和避居钢穴的城市人,均有类似的情感,恐惧怪兽,又需要怪兽,被怪兽吸引。
执行制作人:金寒芽|策划:筱诗|剪辑:张译丹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