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关羽》| 译者王健解读

作者:王健

2022-05-18·阅读时长2分钟

7230人看过
从“口头文化”重构关公成神之路

《关羽》| 译者王健解读

11.6MB
00:0012:41

【荷兰】田海 著

王健/尹薇/闫爱萍/屈啸宇 译

新星出版社,2022

【解读】王健,本书译者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个人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明清以来的江南区域社会史(兼及上海史)以及传统中国特别是江南的地方信仰问题。代表性论著包括《利害相关:明清以来江南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多元视野下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的互动》等。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作者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TIPS:

1. 从根本上说,关羽崇拜是兴起于所谓“口头文化”,它的最初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口头信息交际的结果,在他的“成神之路”上,民间的传说、仪式的实践、戏剧的搬演等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正是在这样一些活动中,感受到了“祭神神如在”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对神灵的信仰,也获得了进一步传播该信仰的动力。

2. 作者从西方前沿的感觉史角度出发,认为人们对神灵的感知,包括声音(比如经常伴随神灵出现的电闪雷鸣)、气味(比如据说关公显灵时都伴随有氤氲的香气)、身体动作(比如对神灵的鞠躬跪拜)等等,这些体验在关帝信仰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作为神灵显应故事的一部分口耳相传,成为了口头文化的一部分。

3. 人们通常认为三国故事的传播推动了关公崇拜的发展,有学者甚至认为《三国演义》扮演了关键性角色。但作者田海指出,其实10-11世纪关公信仰在北方逐渐流行开来的时候,三国故事甚至还没有完全成型。所以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应该是先有了关公崇拜,然后才影响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传播。

4. 此书借鉴性别史的视角,特别注意到了关羽信仰在男女不同性别群体中,接受程度和传播路径的差异,作者认为出于神化关羽的需要,关羽在民间被塑造成不近女色的人物,以保证英雄的纯洁性。由此,他也很少得到女性的崇拜,在地方社会中,崇拜关公首先是男人的事情,女性的角色始终是缺位的,在这里女性完全是附属于男性的,与传统中国的道德体系相暗合。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点我订阅

制作人:筱诗|编辑:梦寒(实习)|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9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王健

发表文章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9人

世界顶尖大提琴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