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小丹
2022-06-09·阅读时长1分钟
【英】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著
席小丹 / 钟宜吟 译
译林出版社,2022
【解读】席小丹,本书译者之一,本科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现为新闻工作者。
1981年,英国格拉斯哥,矿山关闭,失业率高涨,整个城市陷于贫穷。家里只剩下八岁的舒吉和他偶尔清醒的妈妈。他听着动静来分辨妈妈的状态:号哭声代表她昨晚喝断片后又被男人伤害;电话声说明她正准备疯狂咒骂;即使没有声音也并不安全,有一次,舒吉发现她跪在地板上,头放在燃气烤箱里。舒吉曾勾住妈妈的小拇指,向她承诺不会像哥哥姐姐那样离开。他靠在妈妈身边,为她准备三个茶杯:第一杯是水,用来润喉;第二杯是牛奶,用来缓解胃酸;第三杯是酒。妈妈只会先拿第三杯……
我们习惯了讲述父母之爱,但有时候,孩子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TIPS:
1. 斯图尔特的写作风格与服装设计有着类似的逻辑。我们很难在书中大段充满细节的场景描写中找到明显的叙事轨迹,它更像一件织物,由一块块片段拼接而成,时间的流逝在一针一线般细腻的语言中显得格外漫长,迫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对母子的痛苦。
2. 这并不是一本暖心的书,但斯图尔特通过讲故事,找到了当年被压迫的声音。这个被欺辱、被霸凌的小男孩,终于在数十年的努力后,让全世界看到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他将视角紧紧围绕在母亲和自己的孩子周围。亲情、生命的坚韧、对美的执着,在逆境中一次次被蹂躏,又一次次绽放。这让两个在贫困和恶劣社会关系中徘徊的边缘人,坚定地散发着爱的能量。
3. 作者忠实地反映格拉斯哥的本土生活,使用原汁原味的方言,丰富了地域文化的表达,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在本书编辑的过程中,斯图尔特拒绝为了通俗易懂而改动方言。这个在纽约生活了22年的格拉斯哥人,想要用他最熟悉的语言,为自己的家乡谱写一封情书。在他看来,格拉斯哥这个城市是书中的一个角色,他有着粗粝的质感,哺育着这里真性情的人们。他们的反抗、甚至是对彼此的残酷,与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和衰落的命运交织撕咬。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编辑:梦寒(实习)|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6月9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