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聪
2022-09-21·阅读时长2分钟
【加】乔尔·迪纳斯坦 著
王聪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解读】王聪,本书译者,历史教师,专攻文史社科类翻译,曾翻译《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图说世界文明史:埃及》《图说世界文明史:埃及》、《牛津古典丛书》。
本书系统讲述酷文化背景与起源,从“酷”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发源入手,以李斯特·杨、亨弗莱·鲍嘉、阿尔贝·加缪、马龙·白兰度等有着强烈偶像色彩的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为例,详尽讲述了酷文化一步步的崛起与风靡,并且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这个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作了全面的解读。
TIPS:
1. 1943年至1963年间,“扮酷”(being cool)这一新理念应运而生,它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爵士文化,既折射出这一时代的特征,又饱含浪漫色彩,用以泛指美国反叛者特立独行的态度。对此后的两代人而言,在当时物欲横流且日益走向郊区化的社会,“扮酷”成功地将“放纵”与“理性”合二为一,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反抗社会准则的方式。
2. “酷”文化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与白人文化各自崇尚的男子气概合二为一。它从英国那里学来了“处变不惊——这是自维多利亚时代流传下来的上流社会品质,是一种典型的绅士风范,英国人自嘲为“被上帝冻住的面无表情之人”。艾灵顿公爵一家四代人皆为环球旅行家,他认为伦敦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文明”的人,十分敬仰他们“擅于维系内心平衡”的民族品格,并将该品格的表述方式稍作修改,写入自传中。他这样写道:“自律,实乃一种美德,亦是后天养成的资本,对每个人而言,均是无价的。”然而,一战后,各类艺术和文化变革迭兴,其中包括了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政治领域的共产主义、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主义与反殖民主义、艺术平民化等,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上述类似斯多亚派的上流社会理念逐渐丧失了对美国人的吸引力。
3. 在战后二期,孤独的道德叛逆者之酷发生了转变。年轻人取代了他们,开始向世人揭示内心世界的紧张情绪。这种酷依旧是一个面具,只是被表演者巧妙地打碎了:过分焦虑的情绪不再被抑制,而是被表达出来—这一变化表明精神分析的方法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艺术和知识分子群体中。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9月22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