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雪媛
2022-09-27·阅读时长2分钟
【德】莱纳·施塔赫 著
黄雪媛 / 程卫平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解读】黄雪媛,本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德国文学研究者、卡夫卡传记作者和时事评论者莱纳·施塔赫耗时十八年写出三卷本共计2037页的《卡夫卡传》——三卷分别叫《关键岁月》《领悟之年》《早年》。如同一个巨型水库,《关键岁月》(1910-1915)这六年拦截住《早年》(1883-1910)涌来的隐秘水流,爆发出最充分、最激烈的能量,之后缓缓流出终曲《领悟之年》(1916-1924)。
TIPS:
1. 菲莉丝无疑是一把进入卡夫卡生命“掩体”的关键钥匙,她的影响力源自她在特殊时刻的出现,也源自卡夫卡赋予她的特殊功能:写作的催化剂。在认识菲莉丝之后,《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惊世之作纷纷诞生,卡夫卡自己也再三确认,菲莉丝的出现引发的心里风暴打开了写作之闸。施塔赫如此描述卡夫卡写作高潮的到来:“内心深处刮起的劲风席卷了疲软期累积的种种联想,执念和意象,使它们飞扬上升,再转变成一个个无可阻挡的作品主题,从他笔端倾泻而出。他有种手到擒来的快感,就好像在誊录现成的东西,非常轻松。”从这一刻起,施塔赫缓缓揭开了菲莉丝与卡夫卡的写作之间“形同姐妹”的关系,卡夫卡不仅需要菲莉丝来支撑生活,也需要她来助燃写作。
2. 施塔赫示范了一个传记作家如何在繁复密集又空白点点的文献资料堆里轻盈地周转,细密地缝合;他呼唤出无数生动细节,吸引了普通读者,又能展开视野开阔、旁枝错杂的评述,让文学批评家和知识分子读者产生共鸣。
3. 翻译文学传记的理想境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体认与呼唤。偶尔,夜深人静,译到深处,会在心里叹一声“嗨,你这个弗朗茨呀!”仿佛感叹的是一位邻家兄弟,同学友人。在这种时候,叫他“卡夫卡”终究听起来生硬了,隔膜了。“卡夫卡”代表着疏离警惕、独孤执拗的一面。而“弗朗茨”却是个头脑发热、内心敏感的小伙,总是写着长信、诉着苦衷;或者兴致勃勃地四处闲逛,划船游泳,唱歌爬树,乏了也不肯回家,宁愿一头躺倒在朋友家的长沙发上,惬意自在地聊天。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2年9月28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