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天堂》| 译者刘国枝解读

作者:刘国枝

2023-01-03·阅读时长1分钟

4953人看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重磅作品国内首度引进。

《天堂》| 译者刘国枝解读

20.2MB
00:0011:00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刘国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

【解读】刘国枝,本书译者,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生,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TIPS:

1. 要读懂古尔纳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坦桑尼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变迁。坦桑尼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早在公元前就与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贸易往来,后来相继经历了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的大批迁入。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入侵,坦噶尼喀内陆和桑给巴尔先后遭受德国和英国的统治。1963年6月桑给巴尔获得自治,同年12月宣告独立,成为苏丹王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1964年初,苏丹王统治被推翻,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2. 小说名为《天堂》,显然应该是关于天堂的故事。作品中不乏对于花园、瀑布等景致的生动描绘,也有优素福等小民对天堂的丰富想象,关于天堂的隐喻也随处可见,但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地狱般的惨景。殖民者的到来改变了东非的社会形态,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成为常态,宗教矛盾、文化冲突和部落相残也屡屡发生。

3. 古尔纳的母语为斯瓦西里语,却一直以英语为写作语言。而《天堂》所聚焦的东非是一个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社会,这里不仅有说斯瓦西里语的当地人,还有阿拉伯人、印度人、索马里人、希腊人、德国人以及偏远部落的原住民等,他们的语言各不相同,彼此交流常常需要译者作为中介来实现。但那些临时充当这一角色者,因能力所限或私心作祟,并不能忠实履行译者的职责。他们的勉力应付不仅表明沟通的艰辛和意义的难以抵达,在深层次上也象征天堂的难以企及。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点我订阅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1月3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刘国枝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