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德旭
2023-07-11·阅读时长2分钟
[英] 斯蒂芬·科利尼 著
张德旭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
【解读】张德旭,本书译者,任职于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和文学理论,译有《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
本书作者斯蒂芬·科利尼(Stefan Collini),剑桥大学思想史、英国文学等领域的教授。代表作有《公共阅读:评论家、历史学家、公众》《世无文人:英国知识分子论》等。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的历史和内涵所做的整体反思,建立了一个具有历史性、哲学性和批判性的深度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证性内容,针对的是具体的英国高等教育政策,揭示英国大学的评估考核机制、政府的教育政策提案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呼吁公众的积极介入,让大家关注大学的危机、共同探索大学的走向。
Tips:
1.在当代高校的大多数院系里,学者淹没在数字的沼泽中,每天为审核账目而抓狂、为追逐项目资助而左冲右突,如此心烦意乱的生活与古典理想中的沉思生活相去甚远。大学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他们肩负着不断增加的教学工作量、不可遏制地成倍增加的行政程序,以及由评估驱动的水涨船高的发表任务。看得出来,在内卷时代,世界各地高校教师的生活常态都非常相似。大学生之间也很相似,他们每天奔忙于修满学分,拿到高分和绩点,目的是为了读研究生、或找到高薪工作。
2.大学作为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它为学生的未来人生打好基础。这个空间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会鼓励学生了解任何知识的偶然性及其与不同知识的关联性。本科教育应该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体验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探究活动,且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如何提高对该探究主题的理解。大学教育和专业培训之间的大致区别是:培训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教育则把这些信息相对化、关系化,并不断对其提出质疑。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教育鼓励学生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固定的、永恒的、普遍的或自足的。大学教育试图让学生意识到,在其他情况下被认为是恒定不变的知识,实际上具有偶然性或脆弱性。
3.人文学科“探索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词语、思想、叙事、艺术和人造物,都有助于理解我们的生活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是如何被它所创造的”。 归拢在“人文学科”这个标签下的各种探究形式,记录了最为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人类活动。人文学科所从事的工作,试图加深对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理解,以训练有素又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努力本身就是目的。显然,我针对人文学科所做的这番执拗言论,意在对抗悲观绝望的劝退言论。人文学科所锤炼的那种理解力和判断力,与生活中需要的那种理解力和判断力是一致的。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7月11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