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柠檬树》|译者杨扬解读

作者:杨扬

2023-10-22·阅读时长2分钟

12093人看过
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

18.6MB
00:0013:32

 [以]桑迪·托兰 著  

杨扬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

【解读】杨扬,本书译者,现当代文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编辑、记者、书评人,致力于挖掘生活和文本中的趣味性。著、译作品包括《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月光下的歌谣》。 

《柠檬树》通过追溯两个人,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的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非常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马拉(现属于以色列)的石头房子。1930年,阿拉伯人巴希尔的父亲建了这座房子,后来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阿拉伯房主一家被迫流亡。而房子的新主人达莉亚和父母,是战后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1967年六日战争以后,巴希尔回到了自己出生时的石头房子,由此开启两位主人公——阿拉伯人巴希尔·哈伊里和犹太人达莉娅·埃什肯纳兹——之间的对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艰难的友谊,这段友谊跨越宗教分歧,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

TIPS:

1.《柠檬树》通过追溯两个人,也就是巴勒斯坦难民巴希尔和犹太定居者达莉娅的错综复杂的人生,将阿以冲突通过非常具体的个体之间的冲突展现出来。托兰的目标,是将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放在宏大历史的背景中呈现,使读者把抽象、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间问题,变得可以触摸。将两位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座位于拉姆拉的石头房子,拉姆拉现属于以色列。1936年,巴希尔的父亲艾哈迈德在拉姆拉为家人建造了一栋现代、舒适的新居。他们本来以为会在这栋房子里,在后院的柠檬树下,度过一个个安宁幸福的日子。没想到,1948年的时候,在以色列建国时的激烈冲突中,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徒步逃亡,沦为难民。从此,白房子和苍翠的柠檬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存在的价值。返回故乡,返回故居,也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2.《柠檬树》这本书不仅仅对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和巴勒斯坦流亡者之间的斗争施以善解人意的观照,它还是一段简明历史,描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相互矛盾的诉求。亚利桑那大学的教授艾丽芙·沙法克说,“桑迪·托兰的伟大成就是,他将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作为宏大历史的背景呈现,使读者看到抽象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间问题,把它们变得几可触摸。这是一项诚实而细致的研究,涵盖了故事中的几代人以及几代人的故事。”

3. 翻译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也有许多令我感动的片段。比如说,达莉娅一家在内的犹太人逃脱被送去纳粹集中营的那一段儿,那些挺身而出的保加利亚普通人,皮匠,主教,公务员,配镜师,医生,裁缝,烟草工人,街头小贩……许多人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候,他们或者团结起来,或者孤身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拯救了四万多名犹太人的命运。再比如说,逃亡二十多年之后,艾哈迈德回到了自己打造的房子前面,和住在里面的摩西一家见面了。那个时候,艾哈迈德已经看不见东西了,他一寸寸地抚摸着自己的故居,抚摸着34年前种下的柠檬树。但是,这栋房子,这棵树已经不属于自己。这份伤心痛苦令人感同身受。编辑说,她“被这本书里真诚、善良的人性和可靠、流畅的叙述深深打动了”,作为译者,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点我订阅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3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杨扬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