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施暴者心理》|译者余莉解读

作者:余莉

2024-02-20·阅读时长2分钟

5076人看过

15.1MB
00:0010:58

  [以]亚尔·阿普特 著

  王佳鹏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解读】余莉,本书译者,译有《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醒来的女性》等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亚尔•阿普特是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社会学和性别研究教授,本书基于作者近30年的家庭暴力治疗经验,从治疗师的角度和实践的层面,剖析了暴力行为的原因,描述和分析了因对伴侣施暴而接受治疗的男性的经历,介绍了作者作为治疗师帮助他们的办法。

TIPS:

1. 作者对暴力行为原因的分析非常客观,作为一个男性,他没有站在男性的角度或者站在女性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待暴力行为和这些施暴者,而是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基于性别的差异,没有随意下结论说这些暴力就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作者通过与上千名有过暴力行为的男性的接触,以理解为目的去倾听和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想法,总结出了暴力发生的九大原因。包括暴力是一种通过代际传递的习得性行为,是一种创伤后遗症,是源于控制欲和报复的念,是低自尊者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行为,是双方互不相让导致冲突升级的结果,而且与男权主义观点密不可分;还有,暴力源于亲近和亲密带来的威胁感;和抑郁密切相关;暴力有时候是一种出于自卫的行为。以上每一种原因都有对应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形象和具体地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引发暴力行为的。

2. 作者提到,参加暴力治疗的大多数男性,都生活在充斥着暴力的环境中,他们的家人或周围的人把暴力当成一种为了实现目标而使用的合理方式。包括暴力行为让他们获得了好处,而且他们没有因此受到过惩罚。于是,这些行为就被强化了,之后会反复出现。书里还提到以色列的一项关于家暴的研究发现,“男性的原生家庭出现暴力行为的情况越严重,那么他们与伴侣之间肢体和言语暴力的冲突程度也会越严重”。总之,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是一种应对冲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童年习得并加强的。

3. 本书还介绍了男性的群体治疗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式。讨论了那些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男性的动机和矛盾心理,及其对于治疗的意义。有过暴力行为的男性一般都不认同“暴力男”这一标签,他们觉得心理治疗是丢脸的事,也不想揭露自己的秘密,甚至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作者在描述这些挑战之后,又介绍了增强治疗动机的方法。同时还阐述了成立治疗联盟和开放式小组的重要性和意义。本书讨论了那些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男性的动机和矛盾心理,及其对于治疗的意义。有过暴力行为的男性一般都不认同“暴力男”这一标签,他们觉得心理治疗是丢脸的事,也不想揭露自己的秘密,甚至不相信自己能改变。作者在描述这些挑战之后,又介绍了增强治疗动机的方法。同时还阐述了成立治疗联盟和开放式小组的重要性和意义。作者介绍了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共情和共情失败的情况。家暴本身是一种受谴责的行为,但作为治疗师,有时候却需要共情施暴者,去“体验家暴者的内心生活,同时保持客观的观察者立场”,去做一些违背自身价值观和“有失身份”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陷入判断主义和共情失败的情况。本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五种治疗方法。包括男性性别敏感疗法、增强意义感、治疗师的自我分享或者自我暴露、允许甚至鼓励治疗对象互相对抗、比喻的对话方式等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点我订阅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0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余莉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