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鹏
2024-03-11·阅读时长1分钟
[芬]约翰娜· 奥克萨拉 著
王佳鹏 译
【解读】王佳鹏,本书译者,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与社会理论、情感社会学和传播社会学。
米歇尔·福柯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 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TIPS:
1. 第一阶段,是60年代的知识考古学。顾名思义,就是像考古学一样,挖掘话语或知识的不同层次。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有1961年出版的《疯癫史》,1963年的《临床医学的诞生》,1966年的《事物的秩序》,1969年《知识考古学》。我们可以《疯癫史》这本书为例,来说明他的知识考古学。
2. 第二阶段是70年代的权力谱系学,其提问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关心的问题不再是知识或话语背后的内在规则和外在条件,而是科学知识与权力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1975年的《规训与惩罚》,1976年的《性史》第一卷。
3. 第三阶段是80年代的自我伦理学。有人曾批评,福柯前面的研究过于关注结构和规则、权力和规训,但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反抗。但福柯则认为,他通过历史研究揭示的不是教人如何做的普遍真理,而是不被如此治理、不被治理到如此程度的艺术,至于抵抗,则是“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对于如何抵抗,福柯并不愿意给出一种统一的方案,而是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因为这事关每个人的自我伦理,也就是你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正是其第三阶段自我伦理学的主要思想。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是1984年的《性史》第二三卷和第四卷《肉体的忏悔》。
|译者发声|
译者的翻译故事和译后心得往往是最懂原著的一手感悟。好多译者都是被案头耽误的好声音,妥妥地讲故事潜力股。欢迎订阅收听呀!
制作人:筱诗|审校:南希|剪辑:译丹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1日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