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费孝通:《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

作者:贾冬婷

2018-02-25·阅读时长13分钟

13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5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贾冬婷)


( 1957年5月,费孝通下乡调研时,回到儿时读书的苏州吴江县雷震殿小学,坐在当年的教室里 )

三访江村

某种程度上,《江村经济》和它背后的“乡土中国”几乎成为费孝通的代名词。自从1936年27岁的费孝通看似偶然地来到江村,写成《江村经济》后,他共26次来到这个村庄,贯穿了他的一生。费孝通晚年时的秘书张冠生告诉本刊记者,特别是1936年初访江村,1957年重访江村,1981年三访江村,更是对应着农村经济和费孝通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江村,现实中的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开弦弓村,原本只是费孝通家乡附近的一个普通村庄,因贯穿村庄的河流像一张拉满弦的弯弓,故得名开弦弓村。1936年夏天,费孝通还在新婚妻子王同惠在瑶山调查时误入虎阱身亡的悲痛中难以自拔,姐姐费达生邀他来开弦弓村休养。此前,费达生已经扎根在开弦弓村复兴了十几年的蚕丝业,成立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是一个当代黄道婆一般的人物,人们尊称她为“费先生”。费孝通来了,村民们也像欢迎“费先生”一样欢迎这个“小先生”。开弦弓村是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费孝通意识到这个地方的典型性:“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正是他致力于说明的“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他指出:“在开弦弓,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者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如果农村企业不立即恢复,农民只得被迫选择后者。”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八十周年

122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