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竹书》| 译者彭裕超解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4-22·阅读时长2分钟

13043人看过
著名塞尔维亚作家巴亚茨讲述的独特的禅宗故事。

《竹书》| 译者彭裕超解读

38.8MB
00:0016:56

【塞】弗拉蒂斯拉夫·巴亚茨 著

彭裕超 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年

【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

【解读】彭裕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塞尔维亚语教研室主任,《竹书》译者

【朗读】箫锐

《竹书》是塞尔维亚作家弗拉蒂斯拉夫·巴亚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作者以细腻而敏锐的文笔,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东方,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四位主人公的命运轨迹因竹子而相交,并因此而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在余下的生命中,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寻求摆脱痛苦的途径,以求终极的平和。主人公在苦海中的探索,正是“禅修”的过程,他们不断发现自己和超越自己,得到新的智慧和感悟,最终与过往和解,与痛苦告别。

TIPS:

1. 弗拉蒂斯拉夫·巴亚茨,生于1954年,塞尔维亚著名作家和出版人。2014年曾获“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竹书》是巴亚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9年出版,曾被翻译成法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俄语和中文。这一部小说以佛教禅宗为主题,作者通过故事讲述,为西方读者建构了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意蕴的东方世界。

3.《竹书》结构新奇:上半部分是小说,而下半部分是《禅宗词典》,作者以这样方式来对禅学概念以及有关的宗派和人物进行介绍。

4. 为了说明禅宗的“顿悟”的逻辑和道理,作者举了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有一种神秘的花——泉花,以其花朵茂盛,开花频繁而闻名。但是,当我想看见它开花的时候,却不得如愿。如果我离开片刻,离开它的视线,等我回过身来的时候,却发现冒出了新的花蕾。这样的事重复了无数次,后来我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意图了:它不想把美丽形成的过程呈现给别人看,只想留给自己。后来我去打听,想看看有没有人看见过它开花的过程。没有人成功看到过。我想这个道理对执拗的问题也是一样:我在问题的旁边坐上整整一天,也没有办法解决它,问题只会变得比我更加执着。所以我必须放手。”

5. 巴亚茨认为,在此岸和彼岸以外,还存在着第三岸,也就是“他岸”,他安排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孙山和曹岸在“他岸”相遇。“他岸”概念的提出,也许是作者巴亚茨的一次自我超越,它超出了禅宗的教义。“他岸”既在此岸和彼岸之外,又在两者之间。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和解”,一种与他人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更重要的是与自我的和解。

| 书单 | 北外·欧洲下午茶 |

三联中读携手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打造“书单 | 北外·欧洲下午茶”,将为大家带来由北外老师翻译并解读的精彩书评。本书单分为“文化生活”、“浪漫爱情”、“人物传记”和“名家名篇”四个系列。让我们跟随学者的脚步,一同走进崇尚真知而又浪漫的欧洲吧。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译者发声

最懂原著的一手读感

24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