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仁臻(鱼山)
05-27·阅读时长16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听“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系列之园林专题,我是鱼山。
上一节我和大家聊了自己对城市生活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讲了城市的一些不如意,以及中国人本应该有的与自然更加有趣、更加亲密的一种联系,无论是在城市、乡镇,还是山里。
我们大多数人缺少一些认识,只是把自然当作一种视觉的要素在经营。有些景色更适合拍照片,但它跟我们的生活缺少紧密度,比如说在其中游泳、洗衣做饭、喝茶聊天等。对于自然,我们缺少了一些关于审美的讨论,关于更细腻的生活方式的讨论。
而我们在很多绘画、园林、诗歌散文里头,会感受到古人对自然表达得更有情趣,更加细腻,他们甚至能描述每一天每一个时辰的自然变化,或者描述水有多少种特征,或者描述四季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特点。但是我们现在很难描述清楚自然有哪些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不像我们传统的生活,这是我上节课给大家引出的一个话题。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讨论城镇生活,因为我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希望去寻找一种可行的、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去构建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
园林就变成一种目前看比较有效的,大家能够直接学到一些手段也好,方法也好,能够直接借鉴的途径。我们之前的很多先贤或老教授,如古代的造园家,他们已经做过一些积累,写过一些名著,或者是有一些好的造园家营造了一些好的园林,类似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大家还是能够接受到一些好的东西。比如说你在北京,你想看这些东西还得去江南,但北京也有皇家园林,但是作为造园这个专业人士,认为最能代表中国造园艺术的,还是在江南、苏州这样的地方。
我最开始没有去接触园林,但城市生活不能满足我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去做一部分工作,去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生活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自然进行交流,是如何以一种共生的方式和自然生活在一起。
大概是2014年,我当时还在一个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后来就辞职了。我在春天4月份做了一个决定,希望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考察我心心念念很久的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段(从南京到上海),主要指长江南北的一些古典园林,也包括太湖周边以及杭州附近的一些园林。一直走到了绍兴,走得比较远。
那一个大的区域集中了中国比较好的造园手法和技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园林,所以我当年决定去看一下。
这节课我会有点像导游,也像一个初学者。像很多人一样,我也是第一次这样去看一个园林。我拿着1930年代童寯先生(1900—1983,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是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考察记录写成的一本书,叫《江南园林志》,这成书于1930年,到1963年才正式出版面世(《江南园林志》于 1937 年写成,1963 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
等它正式出版面世的时候,实际上童寯先生当年考察的很多园子已经不见了,或者破败不堪了。当年我就是拿着这么一本书,怀着好奇和激动走了一圈,走了大概两个月,看了大概一百多个园林,其中也包括一些庭院。庭园虽然规模不大,但里头也有山、有水、有假山石、有水池,有花草树木,它们营造的目的和园林差不多,所以我也会把它们进行一些考察,做一些了解。
这节课就是希望跟大家分享自己当年的经验,关于整个江南园林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看下来后有什么感受。如果有朋友感兴趣,可以循着类似童寯先生当年考察的足迹,再去看看。如果有朋友路过,也可以去找一些园子,看看不同区域和地域的园林有什么差别。
▲主讲人曾仁臻沿着长江东段,于长江两岸南北穿梭路线:南京、扬州、常州、无锡、江阴、泰州、如皋、上海、松江、青浦、南翔、朱家角、嘉定、昆山、苏州(肖露露绘制)
我先到的南京,南京也算几朝的古都,它有一些园林,但不算很多,有一个园子叫【瞻园】,算是比较有名的。但是它也是解放以后才重新修复的,是刘敦桢先生修复的。这个园子还算规模比较大,我记得去年去的时候规模又扩大了一点,它里头遗留了如明代假山的一些东西。
▲南京瞻园的明代假山(本节内照片都由主讲人曾仁臻供图)
南京还有一些园子,比如【愚园】,童寯先生当年也考察过,但是好像毁得比较厉害,一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修复,才正式开放,人可以进去。当年我去愚园的时候,还没开放,我是从一个边角翻墙进去的,就拿着童寯先生的测绘平面图,特别想看一下这个园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近一两年因为它又开放了,我们就重新去看了一下。
▲南京愚园
南京也算是一个都城,有一些园林还是大官的宅邸,或者是曾经做过一些府邸,因此有一些部分相对来说比较一板一眼,不像苏州园林那么灵活,布局上有些规模也挺大,很有王府的一种气象,这是南京给我的一个基本的印象。
南京属于长江向东拐弯一个的转折的地方,离它最近的应该算是扬州。除了苏州,扬州是园林最多的一个城市,它也算是个老城市了。
李斗写《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舫录》是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十八卷。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的时候,说苏州当时不以园林胜,只是街市非常繁盛,贸易非常好,当时是扬州以园林胜,因为扬州集中了特别多的园子;杭州则以山水胜,它本身山水风景非常好。
扬州是园林最多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集中了很多的商贾,比如盐商。清代皇帝南巡,包括乾隆也会去扬州。为了迎合皇帝,当地就新造了很多园林。但也正是因为造园的目的不单纯,不一定是为了自己住,像苏州的私宅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扬州园林更多是作为社交性的场所。所以清末的时候,扬州的园林迅速衰败了,我去到的园子,大概可能有十几个。
扬州有一些园子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它甚至也具备一定的规模,比如【个园】。个园是中国江南几个重要的大园子之一,而个园里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它以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特点,营造了四片不同的庭园景色。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节气,你都能在一个园林里头同时欣赏到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把不同的时间关系统一在一个空间里,这种方式肯定是通过一些很巧妙的处理。
比如说春景,它就用了虎皮石笋和竹林来表达一种春天的气象。冬景也非常特别,它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用白色的宣石来做假山,整个假山石像是落了雪花一样,甚至发着一点亮晶晶的阳光的颜色,像雪花或者是冰雪反射的阳光,有一种冰冷的感觉。地面是冰裂纹似的铺地,当然冰裂纹给人感觉就是那种冬天的这种景象,像冰在地面上裂开了一样。它还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在假山的墙壁上开了一些洞,洞不大,当时我还测绘了一下,30厘米左右,叫做风音洞,好像有24个洞。风吹过时,它会形成一种寒风,吹过有一种呼呼的,像冬天的风一样,有呼呼作响这样一种感受。你就看着这个山像是雪山,地下是冰裂纹,然后再听着呼呼的响声,你就会觉得这像是一个冬天的山。它是用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冬景。
▲扬州个园的冬山
秋天的山就是用黄石,在我们江南园林里头,黄石叠的假山数量是很多的,它整个颜色会偏红,或者是黄中带红,颜色比较沉稳。另外,秋山上也适当地种了一些红枫。所以,即使在夏天,你看到枫树、红色的山石,也会觉得它有点像秋天的景象。
▲扬州个园的秋山
夏天的山,它有点像云从一个水面里头升起来,一簇一簇的。人可以穿过假山的溶洞,里头是比较阴冷的,可以说是会凉快一点。假山整个就像水面升起来、腾起来的一处处的云,像夏天的云,所以它非常巧妙地结合植物、石头、水等自然物,重新营造出不同季节的意象,一种景色的美好意愿,同时也让你能感受到这是个人的特点。
扬州可讲的实在太多了,我觉得我最喜欢的一些园子,恰恰除了像个园,或者像何园有一些大的这些园子,可能我更喜欢的反而是一些小园子。当然个园仍然是非常精彩的,【何园】也叫“寄啸山庄”,里头还有一个片石山房,后来这两个合在了一起。
谈到片石山房确实要讲一件事情,很多传统园林的管理有一点问题,很多假山现在不让人进去了,包括片石山房。虽然假山很棒,但不让人进去了。
我209年第一次去片石山房,假山石上还有一些树木,有些树木还挺大的,树干的直径得有20厘米。这些树干和山石参差地交织在一起,山石和树木上面还长了很多杂草、灌木,形成了一种比较葱荣、繁茂、幽深的山林气象。但是后来山被封住了,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山上的一些树也被砍掉了。如果它是被风吹倒了,还有情可原,如果是人力把它砍掉了,就有点可惜,还有一些草被拔掉了。
片石山房的假山山石本身叠得并没有那么精巧,并非严丝合缝,浑然一体,里头还参杂了一些湖石和黄石,还有一些砖。有一些杂草、植物,或者一些藤萝,可以把不同的材质的石头交界处稍微掩盖一部分,它会让这个山形成一个更好的整体。就好像一个人,他需要穿一些衣服去遮丑。有的地方你不该看,尤其是一些假山石叠得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有一些植物去遮掩。
▲扬州何园,片石山房大假山,2009年拍摄
但是现在有了变化:首先,人不能进去了,人只能站在水池对面看看假山。也许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看到山的形式,出于这么一种愿望,还是怎么回事,上面的很多植物都被移除掉了,只剩下一个光秃秃山石在那摆着!且不说难看,假山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游玩,人在山里坐一坐、停一停的目的没了,这违背了造园初衷。所以假山就真的变成“假山”了,变成一个摆设。这是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不止江南北方,包括南方,或者是岭南。假山在管理上越来越严格,很多就不让上了,尤其是一些年纪早一点的假山,或者是看上去有点不结实的假山,就不让上,意味着假山真的就成了一个摆设,与我们身体感受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摆设。看一眼,拍个照片,隔着水面自拍一下,大概只有这么一个用处。
所以非常地可惜,因为一旦山水远离了身体,它就只是一个图像而已。那种关于身体的记忆,那种在山里爬、玩、停靠、坐在石头上休息等等这种身体感受都没有了。恰恰山林或者说林泉,或者说假山是中国园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园林里的骨骼,或者说灵魂,它是中国园林区别西方园林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人工用湖石或者说黄石堆叠起来的假山。所以,就会非常的感到可惜。
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别人就任意这么做了,可能真的是因为游客越来越多,也可能因为安全隐患等等原因,但我认为园林仍然是需要大家去更好地体会它,去理解它,要不然它真地会离我们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我觉得还可以有一种更通融的管理方式,哪怕是限制人流,或者是采用预约制,还是尽量让需要去了解它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它。当然有一定的前提,就是这个假山你该修护,还是有必要好好去修一修,让它结实一点,要不然石头坠落下来,不管上不上人都会有安全问题。
所以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就是说,何园里头的片石山房,因为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家以后如果逛园林都会遇到类似事情,你看到一个假山特别有意思,很想去爬,但他不让你上去,就很失望。这并不是你的问题,园林的假山从它弄起来基本上就是为了让人能够上去,能够进入的。
扬州还有很多好的园子,有一些好的园子,也许不能称之为园林,可能更像是个庭院。小一点的园子像【小盘谷】,规模确实不大,但它里头有一重不错的假山,大家可以去看看,有云墙环绕。
▲扬州小盘谷的云墙
还有一些就基本上是庭院,如【汪氏小苑】、【蔚圃】,还有像【匏庐】、【逸圃】,它都更多是在庭院里头,理了一些假山石,或者理了一些小的水面,结合亭榭做了一些局部的庭院景色的处理。
这些庭院我实际上挺喜欢,为什么?因为它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更接近一点。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能有大面积的土地去经营一个园子的时候,实际上如何去布置一个小的庭院,对于如何将自然和我们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有更多的借鉴意义。擅于在一个小范围如何去经营山水和环境,这是扬州的特点。它有很好的大园子,同时还有一些好的庭园——旧宅,或者是像汪氏小苑这类,大户人家中间有一些小庭院的一些可以看的东西。
扬州市在长江的北边,在长江的南边,还有一些城市,比如常州。常州确实是一个气候很舒服的地方,据说常州是一个龟背,它比四周的城市地面稍微高起来一点,像一个乌龟的背,所以它常年不积水,也比较凉爽。常州里头有一些园子,比如说近园,以及未园。
【近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园林,我第一次去它是开放的,里头甚至还有一些经营,就是你还能在里点个餐,喝点茶。我记得我2017年去的时候,它是半开放状态,需要预约,就是里头基本没什么人,它不完全开放。你需要提前跟人预约,因为它维护得没有以前好。
▲常州近园
还有一个园子叫【未园】,所谓未园是“未名湖”的“未”,指“还没有盖完的园子”。这个园子的主人就盖了个房子,可能前期投入了一笔钱,先把一部分造得很精彩,后期没什么钱,可能就盖得稍微简陋一点。这个园子现在在常州的少年文化宫里,我当年是从后门进去的,还记得在它后面有一块我还比较喜欢的一进庭院,还有水榭部分。
当时还有一个公司在里头上班,我还摸进去跟里头的员工攀谈了大概十几分钟。我当时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他们可以在周边自然环境又好,又有水榭的地方办公,所以当时非常羡慕。因为这个园子很少被人知道,那天我还做了长时间的测绘,用尺子、用步丈量尺寸,把整个平面图稍微地画了一下,所以我对那个园子记忆深刻。只是未园它比近园更难开放,幸好我之前进去过一次,我知道有这么一个还不错的园子
再往下,我们就会到江阴或者无锡,江阴应该属于无锡。
先说说无锡,无锡有一个我很多朋友和老师很喜欢的园子,也是中国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园子,叫【寄畅园】,“寄托”的“寄”,“畅快”的“畅”。它在惠山旁边,这个山路上有惠山寺,惠山寺上面也依山建了很多像是园林一样的构筑。它本身是个寺庙,它还有一些像坡地园林一样的构筑,有廊子、有亭子、有台、有榭。
寄畅园是一个什么状态?寄畅园它在整个场地里头模仿了惠山的一支余脉。山的走势,应该有脉相,有主峰次峰,有山的尾巴,尾脉和余脉。寄畅园恰恰在山麓就模仿了惠山的一支余脉,或者说它把自己变成了惠山的一支余脉。它堆起一个不高的假山,以土为主,土石相间,这个假山长度大概有七八十米,整个顺着惠山的余势下来。所以,我们在寄畅园里头走的时候,就觉得这仿佛是一座真山的余脉,它不像是人工堆叠的,因为它的走势非常舒服,是沿着山势走的。
▲无锡寄畅园的假山
它有一个比较狭长的水池,这个水池比较有意思,做了几处恰当的转弯。这个转弯就让人感觉水面非常宽阔,因为你从一些特定的角度看过去,你是看不到头的,你不知道水有多宽,有多深,有多远,所以你就觉得整个水面是很幽深的。山和水的关系很自然,也是寄畅园最大的一个特点。
它里头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去细细品味的地,比如八音涧。八音涧是通过组织一条泉水,惠山有很多泉,包括二泉映月那个泉也在惠山上。八音涧当初是结合了一支泉水理了一条涧,这个涧有点像一个山谷,通过组织泉水的藏露和泉槽的藏露、转弯,或者说跌落的高度,形成了八种不同的声音,叫八音涧。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
大家有机会可以临近这个地方听一听,不过现在里头的水流已经时断时续了,因为泉水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了,很多山水里头,泉水是有变化的,可能因为开矿,或者是做建筑、挖地基,这都可能影响到泉脉,影响到水流的变化,这是无锡寄畅园的一个特点。
当然无锡还有一些别的园林,我就不一一讲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寄畅园。
我们再往下看的话,大概就能走到江阴,江阴应该也属于无锡,江阴有一个小园子叫【适园】,“适合”的“适”。大家如果有时间路过半天,就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园子,不大。
▲江阴适园
但是它里头还是有一些不大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它对于水池角部的处理。如何去处理一个角部,如何处理狭窄的廊子和园墙之间的空隙,如何把假山叠得非常得精巧,看似人不能进入,当然就感觉有一层山的意思,它在这些方面有特点。
从江阴跨过长江去到北边,就到苏北了。你们可能会路过一些其他的城市,比如泰州、如皋。泰州有一个园子叫乔园,如皋有一个园子叫水绘园。
【乔园】里头他有一些明代园林的一些遗迹,它有一个庭院,有一些明代假山的遗迹,这个假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山骨(“骨头”的“骨”)是用砖砌的,它里头还不是石头的,先以砖砌出来,里头可能有涵洞,有通道,外面还会再垒一些黄石或杂石。在最外面,再用湖石做一些表面的装饰。
▲泰州乔园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在长江以北并不容易得到太湖石,太湖石是一个非常贵重的东西。乔园就想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山必须得叠那么大,如果把里头外头都用太湖石,这个量是非常大的,资金也要耗费很多钱,不划算。因此建的时候就用了这种讨巧的办法,我们也认为挺巧妙的。
它先用砖把整个山的骨架撑起来,里头也可能用到石材,最后用湖石在外面表层做了一层“皮”,让这个假山看上去有一些不是假山的气象。再用一些树或者麦冬做一些补白的处理,所谓的补白就是补石头和石头之间交接得有点突兀的地方,让它看上去浑然一体,最后看上去还真有一点湖石山的意思,这是乔园的一个特点。
而如皋,刚才提到如皋【水绘园】。水绘园规模挺大,但它实际上明清遗留下来的部分并不太多,水绘园应该也是建国以后,由陈从周先生主持重新做了修复,它里头遗留的老的东西不是那么多。大家知道水绘园可能更多是因为一段美好的姻缘,它是董小宛跟冒辟疆(董小宛,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后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当年归隐的地方,被称之为情侣园,当然这是宣传上的一个说法。
水绘园有一部分住宅,或者说当年他们生活面这一片水池的,有点像廊院,或者是长廊,可能是窄窄的一进院子沿着水面布置了很多房间。我对那一块印象挺深刻的,就是如何面对水面,去组织一片和居住、生活功能有关的建筑,同时里头还穿插一些庭院。至于其他的,大家可以现场再去体会,里面重新复修过一些地方,包括还复修的一段城墙。大家可以看一下,一个园子它剩下什么,如何复修成了现在的一个面貌。
再往南边,我们先谈一下长江的入海口,比如说上海的松江,包括还有朱家角、青浦等等地方,还有嘉定。上海,大家可能可以谈到的园林,就只有【豫园】,这也是一个挺有代表性的园子。里头你能看到很多丰富的造园手法。它由两个园子组成,以前的规模也挺大,后来它把内园(内园建于1709年,是城隍庙的庙园。1956 年并人豫园。这里是豫园中设计最为幽静的地方。内园占地0.14公顷,由园林区和戏苑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宅园也拉进来了,成为现在的豫园。
内园是一个实际上面积不大,但是密度非常高的一个园子。里头有山有水,令人甚至有一种山高水深的感觉。你进去以后,坐在亭榭里头,面对的山可能有点像峭壁山,或者一块石头就把你的门堵住了,这是“开门见山”,这种手法非常多也非常密集。豫园很有意思,需要大家多去几次,它从入口进去,(有)藤廊、藤架,也有黄石大假山,里头也有一段复廊等等,它集中了很多造园手法。同时,这个园子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因为它可能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家做的园子,所以它建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物性。
▲上海豫园
如果大家去看这个园子,最好是找人比较少的时候去看,因为上海人口密集,就这么一个园区,人非常多,可以挑一个人少的时候去看,要不然进去就是看人潮涌动。
紧邻它的松江,有几个园子,还是值得一看,比如说醉白池、颐园,“颐和园”的那个“颐园”,但它没有那个“和”字。
【颐园】是我考察的一个意外,当时我不知道有这么个园子,是当地一个朋友把我带去的。颐园是一个很小的园子,但它里头有一些明代的遗构,好像有一个明代的戏楼,还有一丛假山。“颐园听雨”是被当地称为很重要的一个景色,颐园是一个适合下雨天待着的地方。这个园子现在还不大对外开放,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对外开放,它算是一个小园子里非常有意思的园林。
▲上海松江颐园
还有朱家角,它本身是一个水乡,有一些小的园子。另外,青浦有【曲水园】,南翔有【古猗园】,嘉定有【秋霞圃】。大家如果去上海,或者是想在上海周边逛逛,可以去这几个园子,它们都各有特点。造园手法都是以水景为主,因为那一片水实在太多了,比如说青浦的曲水园,秋霞圃里头水面也很大。
所以大家可以去南方看看园林。可能实际上我也可以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江南那么适合造园?因为江南的水是比较丰厚的,包括苏州。大家去上海可以留意水景对于园林的重要性。
这基本上是一条线路,从长江的南京开头,一直往下走,沿着长江南北你都可以去到一些城市,一直到上海。
漫步传统的古典园林
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表文章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74人
建筑设计师、画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