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技术如何使人乐观

作者:陆晶靖

2018-02-27·阅读时长3分钟

68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6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陆晶靖)


( 马克斯·伊思 )

德国工程师马克斯·伊思写过一本自传体小说《在犁和钳子后面》。1862年他在英国利兹的蒸汽拖拉机厂工作,当了海外首席代表,还到美国推销他的产品。美国内战的时候,他又跑到埃及,给埃及王子当了3年首席工业顾问,据说显著提高了尼罗河地区的棉花产量,成为欧洲纺织业最主要的棉花来源。最后他回到德国,和一群人建立了德国农业协会,还当了会长。他去世后,许多城市的街道和学校都以他命名,德国工程师协会还为他制作了纪念币。他的一生恰好是工业革命和技术大幅应用的时代,他在小说里回顾了他英雄般的一生,其中有一句话:“我们的时代早就开始了。”

这个时代已经延续了100多年。从工业革命开始,新技术一直在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世界。1886年,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利用变压器进行交流供电试验获得成功;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了第一架飞机;1906年,荷兰医生艾因特霍芬制造出了心电图仪;1908年,福特开始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同一年,美国人库里奇用钨丝取代了爱迪生的碳化竹丝,制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白炽灯。随着技术发展,这个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从最初的技术工人一路攀升,渐渐地,他们从技术骨干成为地区代表、企业主,甚至政客……他们的世界观也在影响着这个自启蒙运动以来以文科知识分子为主导的世界。维尔纳·西门子在回忆录里提到的一件海难很好地反映了他们的代表心态:

“没过一会儿,船就完全倾向了一侧,船上的乘客处于生死关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船能稳定还是会倾翻……于是我搭了个小观察台,从那儿,我能根据一个亮得出奇的星星的位置判定船的倾斜程度……终于,船似乎稳住了,被极度的恐惧吓得浑身发软的人们开始投入到有效的救援行动中。”在这个生死关头,起作用的不是哲学和上帝,而是一个信奉技术理性的工程师,在他看来,大自然从来没有让人们失望过,他仰望星空的时候想的不是敬畏,而是寻找自然秘而不宣的通路。莱布尼茨在解释上帝为何容忍这世上存在如此多的不公时曾说,所谓至善不是一切完美但停滞的状态,上帝赠与人类理性,以此才不断改善所有不如意之处,这才是最好的世界。西门子不过是将莱布尼茨的观点改换了一下门面——技术成为一种物理神学,凭借着理性的钥匙,总是可以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一战”期间,一些德国科学家甚至相信,凭借技术发展可以在未来消除所有的战争。“二战”前夕的1939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口号是“人类倾听科技”,这显示出当时人们对技术的乐观程度。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乐观主义的偏见

抑郁症泛滥与特大号自我

120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