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殳俏
2018-02-27·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64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殳俏)
( 自2010年9月以来,北京农夫市集在海淀、东城、西城、丰台和朝阳五区组织了20多次开集(图为今年3月在五道口开设的集市) )
跟常天乐认识还是在2009年某次绿色和平组织的食物讲座上,彼时她是一个名叫“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的美国公益组织的驻中国代表,同是住在北京的上海人,相互客气地寒暄几句就道别了。再见到是2011年的3月,她告诉我,她正在组织一个“北京农夫市集”,简单说就是组织一些小农户到城里直接卖给人菜,这让我很感兴趣。因为在美国和欧洲,我也逛过一些农夫市集,这是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假日活动。
但第一、第二次的市集并不算太成功,农户们在方家胡同支起几个小摊儿,路过的大爷大妈首先疑惑这是不是无证摊贩,之后问了价钱,全都摇着头走了。稀稀拉拉来光顾的是一群客居在北京城里的时髦老外,这令常天乐有点沮丧:“我不希望来买菜的都是老外,我更希望农夫市集的消费者主体是本地人。”
1979年出生的常天乐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之后在美国新校大学攻读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她对农夫市集的感情来源于在纽约留学期间,常常跟同学一起去联合广场的农夫市集吃喝散步。“当时觉得在市集上逛的人都特别高兴,而那些摆摊卖东西的农民也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不一样,第一次感觉到,做农民也可以是个非常体面的生计方式。农夫市集更多像是一个农民展示自己作业方式的平台,让你觉得,当农民也是份很不错的工作。”常天乐说,纽约这个农夫市集给她留下的另一大印象是农产品很贵,当时自己作为穷学生是买不起的,反而是那些现场制作的小吃又便宜又美味,所以当时她在农夫市集上的消费基本就是,每次一杯饮料,一个现做的三明治。“这是我在纽约最美好的购物体验。”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人
作家、编剧,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