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7·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51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3月负面经济新闻尤其多。才见“浙江GDP连续10年下滑,政府呼吁浙资回援”;又见“深圳经济数据出现负增长,特区成立以来罕见”的报道;紧接着则是“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地财政出现负增长”。虽则后两个新闻只针对今年前两个月,是海外需求疲弱和“4万亿”花完的后遗症,但大趋势上,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接近了高增长的天花板,即使是“腾笼换鸟”,也难回到高速的轨道。
“入世”10年,浙江GDP增长了3倍,但一个不那么光鲜的数字却是增长率趋势,一年比一年低。2000年浙江GDP增长率排在全国第一,到2003年增长速度在全国排第五,2004年排第七,2006年增长速度排全国第九,2011年为9%,仅比北京和上海的8.0%略高,处于全国垫底的位置。探讨浙江遭遇的增长天花板现象,最容易找到症结的方法是和邻省江苏的对比。江苏和浙江,相似的面积和类似的自然条件,可谓一对天然的竞争伙伴。改革开放,江苏创造出苏南模式,浙江则有温州模式应对。金融危机开始的2009年,江苏人均GDP首次超过浙江,随之两省差距拉大,2011年江苏的增长率达11%。
最近的江苏超过浙江,既有浙江人口规模增加比江苏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江苏的园区经济。对于在长三角范围内被江苏超越,浙江人起初是不以为意的,因为江苏一直在大力招商引资,给出优惠的政策,这和苏南模式一脉相承。苏南模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先工业化再市场化,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强人能人模式,同时也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对于一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江苏的发展模式逆潮流而动,面临的风险远超温州模式。当然,这是从一个理想化的转轨角度思考的结果,现实却未必如此。尤其是在“国进民退”、政府主导经济的时期。长三角取代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后,苏州更是在吸引外资方面突飞猛进,2011年GDP突破万亿,和天津深圳一道成为国内仅有的六大万亿城市之一。苏州的数字可谓光鲜,但也伴有不断的质疑,GDP虽高,却难惠及当地居民。顶着全国最高人均GDP的名号,苏州人的可支配收入却难和北京、上海居民相比。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