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01·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0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沈宏非)
在大城市争相高呼“建成像纽约那样的国际大都市”的同时,中国的有志知识分子也在为“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纽约客》”而孜孜不倦地努力。与那些摩天大楼和玻璃幕墙相比,知识分子倒是干了点实事,至少,我们已经有了一本除刊名和语种之外,从面目到栏目,从字体到文体,从气质到纸质都高度疑似《纽约客》的杂志。
可大伙儿依然余兴未了。我也看出来了,谈《纽约客》和办《纽约客》是两码事,那么,我也说两句吧。上星期,有个老朋友从洛杉矶回广州,出来吃饭时,扔给我一叠《纽约客》:“在飞机上翻了翻,都是近期的,扔了可惜。”此友居美十多年,在加州一所名校做终身教授,之所以是《纽约客》的老订户,倒也不完全是因为年度订阅每本可省两块九毛五,而是因为他发现这是一本“有用”的杂志,“有用”倒也不完全在于《纽约客》里的文字,而文字也不完全是因为写得精彩,而是这些文字里的“话题”和谈资。加州的主流知识分子圈里,各种名目的聚会不少,但缺的就是话题和谈资。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