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宋词究竟有个怎样的开场

作者:三文魚

2018-12-09·阅读时长3分钟

407人看过

赵匡胤有次召欧阳炯进宫,让他演奏一曲。御史中丞刘温叟听说后,便匆匆入殿求见。他告诉赵匡胤:"臣担任禁署之职,负责告谕天下,陛下不能做伶人这样的事。"赵匡胤回道:"孟昶君臣沉溺这种乐声,欧阳炯官至宰相阳炯。

欧阳炯是蜀地官员,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而花间词则以"艳"著称。赵匡胤的态度,反映了宋初统治者对待五代词的态度。既然如此,那么,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要走上兴盛,在宋初会面临怎样的开场呢?

根据诸葛忆兵的分析,"北宋初期80余年的时间里,歌词创作萧条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翻检《全宋词》,这一时段有作品留存的词人一共11位,保留至今的词作共34首,分别为:和岘(3首)、王禹偁(1首)、苏易简(1首)、寇准(4首)、钱惟演(2首)、潘阆(11首)、丁谓(2首)、林逋(3首)、杨亿(1首)、陈亚(1首)、李朂(2首)。作家的总数远远少于‘花间词人’群体,作品数量也不到温庭筠留存词作的一半。"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宋初的词坛是萧条的。

当然,这和宋代统治者及文人对五代的认知有关。到了宋朝,人们认为,五代不只是武人动乱,更关键的问题还有士风沉沦。欧阳修治五代史时,这样评论五代士人的品格::"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五代时,士人遭逢乱世,保全气节少,忠贞不二者少。照欧阳修看来,如果以死守节,或者不仕新朝的士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士人,那么在五代恐怕就找不出士人了。

五代有个典型的士人个案,就是冯道。他是文人出身,善于奉承主子,迎合上意。他时常改换门庭,曾先后"事四姓十三君",并始终担任三公将相之位。他早年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来仕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正是乱世里的"不倒翁"。按照儒家的统治理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有了这四维,国家才能大治,反之则会混乱。士人寡廉鲜耻,是五代之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留给宋初统治者的一个深刻教训。

伴随着忠义观的沉沦,一股浮薄之风也在五代蔓延开来。在讲求礼节的社会里,妇有妇节,士有士范。唐朝灭亡,五代继起,地方割据, 武人据权,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遭难,士人缺少风节,行为乖离,超出常情之外。比如,五代时夺了大唐的朱温,就荒淫无耻,尤其贪恋女色。甚至,他有时候派儿子行军打仗,让儿媳们入宫侍寝。他的儿子们不但不以此为耻,还争相趁着这样的机会,在朱温跟前争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继承朱温的王位。混乱至极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风气引领下,五代的文坛上便出现了艳情词。艳情词的盛地在蜀,以前蜀王衍和后蜀孟昶为典型。前蜀王衍继位后,常常私自出宫,穿梭于酒肆之间,在烟花之地歇脚。他能写词曲,曾自作《醉妆词》,描绘宫人之景象。

醉妆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在王衍的后宫,宫人戴着金莲制成的花冠,穿着女道士的服饰。王衍和这些宫人并坐畅饮,酒酣耳热之际,便让她们摘下冠帽,解下长髻。他还让其在面部涂上脂粉,称之为"醉妆"。虽说后蜀孟昶即位后,认为王衍品行浮薄,爱作轻艳之词,深以为戒。但是,他贪图享乐,追逐绮艳之状,丝毫不输王衍。在成都城内,他曾命人在各处种上芙蓉,以不辜负锦城之名。如此的统治风气,才使得以艳情词著称的花间派才得以在蜀地崛起。

北宋建国后,赵匡胤在酒宴上夺了将领的兵权,并发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誓言,开创了文治天下的局面。于是,北宋初的统治者除了要完成统一之战,还要重整士风,恢复士人的忠孝节义观。开科举,整理藏书,重修三馆,都成了宋初统治者不遗余力的文化导向。反映到文坛上,则是一股向古风潮的兴起。文人们追随起了韩愈的"文以贯道"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在创作上则摒弃了淫乐享受。

于是,词被归为"艳科"、"小道",受到宋初文人的冷落。而入宋后的词再次焕发光彩,已经是宋仁宗在位时候的事了。

文章作者

三文魚

发表文章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