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的大传统”

作者:艾江涛

2019-04-25·阅读时长12分钟

22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00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6年9月,叶舒宪一行在考察途中经过的昆仑河源道(摄于塔什库尔干中巴边境)


最近几年,叶舒宪一直关注着史前玉文化的考古发现。几天前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他还激动地讲起,2017年公布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9000年前的玉礼器组合;比之更早的,还有吉林白城双塔遗址发现的1万年前的玉器。这使他可以在1万年的尺度上,探讨以玉石为核心信仰的华夏文明大传统。

十多年前,长期研究神话的叶舒宪发现中国神话中“永生不死”的主题,都与昆仑山、西王母联系在一起,而那里正是出和田玉的地方。在《山海经》中,记录产玉的山便有140多座。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证实玉石与华夏初民的史前信仰密不可分。渐渐地,他意识到,研究中国神话绕不开玉石。在1万多年前开启的新石器时代中,人类对石头的认识不断深化,华夏先民从中筛选出被神圣化的石头:玉石。进入青铜时代之前,华夏文明存在着一个长达4000年左右的玉器时代,对应于西方考古学的“铜石并用时代”。

将玉神圣化的观念从何而来,又如何在华夏史前文明中不断传播,并最终汇聚为中原文明的大传统?带着这些问题,叶舒宪的玉文化研究一发而不可收。沿用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思路,他格外强调文献、出土文字材料、田野调查的口碑材料、考古发现的文物与图像材料的“四重证据法”。借用人类学术语,叶舒宪将玉文化兴起于东亚的万年传统,视为先于文字、金属器以及文明国家的传统,称为“大传统”,而将黄金作为稀有物质进入华夏文明距今约4000?3000年前的、以金属和汉字作为标志的中原文明传统称为“小传统”。

随着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部分玉器被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80年代以来,是否存在一条从新疆通往中原的“玉石之路”的想法,引起学界关注。从2014年6月起,叶舒宪所带领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先后进行了14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行程几万公里,通过对中国西部7个省区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玉矿资源区的调查采样,提出说,发现了史前“西玉东输”的若干路网。他们认为,这条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相比,早了2000年,成为早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先锋。

会议刚刚结束,叶舒宪便踏上了第15次“玉帛之路”环太湖流域的考察。本次专访完成于考察途中。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植物的智慧

自然如何疗愈心灵

76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