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9-04-25·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70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妹岛和世的水
妹岛和世是2018年9月初收到乌镇策展方邀请的,随后她月底就来了乌镇。
那是她第一次来乌镇。来之前她看过策展方给她发的照片,并打算做一个与水有关的作品。但等她到了乌镇,才对一步一景、河道遍布的江南水乡有了概念。“乌镇自然状态下的水已经很美了,我不可能再用水做出更漂亮的作品了。于是我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计划,尝试创造一种抽象的水。”妹岛和世对我回忆道。
作为继扎哈·哈迪德之后第二位荣获“普利兹克奖”的女性建筑师,妹岛和世此前的建筑作品一直在打破空间的等级观念,并强调公共场所的开放性。近些年她也在不断尝试跨界,并在跨界中延续自己的这些想法。“我是名建筑师,但也兼职做艺术家。比如我最近刚设计了新干线列车,但其实我设计的不是外形,而是空间,以及人们在空间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妹岛和世说,她此次在乌镇的作品也一样。
她发现乌镇望津里南侧的小广场本来地势就低,而暗色的观音兜墙和青砖地面,更让这里显得老旧灰暗。于是她在广场里用60把金属椅子摆了个圆形,椅子没有椅背,圆圆的椅座全是由镜面不锈钢做的,阳光撒上去,反光照亮了整个广场。乌镇的游客们不仅可以坐在这些椅子上休息,“还可以在这个空间里,感受由金属光线组成的‘另一面水’”。
这件作品永久性地留在了乌镇,而更多当代艺术作品也在2019年3月份被陆陆续续安装在了乌镇的街头巷尾。
其实让大艺术家们来小镇创作或展览这类事近几年在中国挺火的,平遥国际雕塑节、广安田野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提出艺术“在地性”理论的同时,实际上当地政府也是寄希望于借用艺术为这些小镇进行一次旅游升级。这种情况在国外也不乏案例,比如日本的大地艺术祭、德国的明斯特雕塑展,甚至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当年的出发点也是用艺术来带动旅游,促进小镇或城市发展。
策展人冯博一告诉我,继2016年第一届之后,今年再办第二届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是有难度的。他说他曾在筹备期间邀请过一位“国际上很著名的艺术家”参展,后来对方邮件回复拒绝了邀请,理由是觉得乌镇的艺术展太商业。“我感谢他的坦率,也许他觉得乌镇是个旅游古镇,再加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很多品牌在这里办发布会,因此让他有了这样一个印象。”冯博一说更大的挑战在于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一届,知名艺术家作品很多,不仅有阿布拉莫维奇、荒木经惟、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弗洛伦泰因·霍夫曼、马丁·帕尔等国际艺术家,也有中国艺术家如徐冰、艾未未、向京等。“但上次邀请过的这次就不会再邀请了。”
为了寻找新意,这次在邀请艺术家的时候,他提出希望对方不要用旧作,而是可以为乌镇量身定做作品,与乌镇本身发生关系。最终在参加主题展的30位外国艺术家和18位国内艺术家中,共有30人是专为乌镇而创作。
规则很简单,被邀请的艺术家会在展览开幕前来乌镇一两趟,自由选择古镇提供的空间作为展览地点,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先到先得,然后根据现场环境进行创作。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03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