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9-05-08·阅读时长2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130个字,产生39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中国人饮用咖啡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那些重视品质的消费者也乐于学习咖啡知识(蔡小川 摄)
我们被吸引,却还很陌生
作为一个喝茶的民族,我们接受咖啡是有基础的。它的品鉴跟喝茶相似,分成香气、滋味和口感。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咖啡馆里点过手冲咖啡,这种体会更深刻。我要的是一杯产自哥伦比亚的天堂庄园,用双厌氧发酵处理的波旁种咖啡。咖啡师先拿来一个容器,让我闻一下干燥的咖啡粉,那是一种酸奶混合了芝士的味道。然后,她就开始在我面前冲煮。随着水缓缓地注入,最上面一层的咖啡粉鼓了起来,一股明显的草莓味随之飘出。冲煮完成,咖啡师让我倒在杯子里品尝。液体里依旧有香气,是一种草莓酸奶的味道,喝到液体的温度降低,又变成了樱桃味。咖啡液的口感很顺滑、厚实,就像在吸一杯类似于液体含量高的、棕红色的果冻。这是油脂、碳水化合物、纤维质和胶质营造出来的。同样能在喝茶里找到对照的体验,我们总会评价茶汤是薄还是厚,那来自茶叶能溶于水的内含物质是否丰富。
咖啡的香气馥郁。科学家已经从咖啡熟豆中提取出8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芳香物。它的香醇远胜葡萄酒、香草、芝麻和可可等。“咖啡比茶浓郁,那些喝咖啡的市场,茶是很难进入的。有饮茶习惯的日本,在1990年咖啡的消耗量就跟茶不相上下了。英国的茶饮在前几年也被咖啡超过。”金米兰咖啡的总经理朱雪松说。
咖啡跟茶的对比,一直让咖啡行业觉得中国味蕾是巨大的机会。朱雪松1995年加入咖啡行业的时候,金米兰还是一个进出口背景的国企。当时邓小平“南方谈话”已经过去了三年,中国的开放程度让人兴奋,他说,当时舆论都认为我们很快会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欧洲人在咖啡上也很有信心,认为中国未来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市场。“这个说法也没错,但未来是几年?我当时以为是五六年。”朱雪松说。
实际上直到去年,国际咖啡组织的数据里,中国人均每年消费咖啡只有5到6杯,欧美人均300杯,日本人均200杯。
从前消费能力是阻碍中国人喝咖啡的一个原因。朱雪松的客户都是北京最高级的一批酒店和餐厅,这是一条“迫不得已”的经营道路。他说,那时候没办法把咖啡熟豆卖给别人,都不接受。早期北京只有马克西姆西餐厅有意式咖啡机。高峰时期,他的客户有300多家北京最好的饭店餐厅,可每个月消耗咖啡只有70公斤。大客户得是高级宾馆,第一个是外交部附近的亚洲大酒店,它一个月的销量就有50公斤,那里针对的主要是外国人。
品质也不如现在讲究,喝不到好咖啡。2002年,袁惠国的日本母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珈露梦贸易有限公司,打算在中国开展咖啡贸易。为了推广新鲜烘焙的概念,他从上岛咖啡和星巴克各买了一袋咖啡豆,让爱好者们对比。“他们闻完上岛咖啡的,觉得很香。闻完星巴克的,觉得很香。接下来我们的一闻,这个香气怎么不一样?我教给他们什么叫齁了,什么叫氧化了。”袁惠国说。
咖啡是一种像樱桃一样的水果,采摘红透的咖啡果,经过后期加工除去果皮、果肉和果胶层,再磨掉包裹在外面的种壳,就得到了蓝绿色或者黄绿色的咖啡生豆。咖啡生豆从中美洲、非洲、亚洲等产地运到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经过不同程度的烘焙,才是我们熟悉的从浅棕色、棕色到深褐色的咖啡熟豆。当时的中国咖啡馆,还以挂着意大利咖啡品牌illy的红色标志来标榜专业,它的咖啡豆和咖啡粉保质期两年。人们不了解咖啡的生产链条,也不讲究新鲜烘焙对香气和口感的作用。
在如此贫乏的土壤上,依旧有人被咖啡吸引。2017年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中国冠军叶伟伟说,他读大学的时候跑到咖啡馆打工,那是一家台湾风格的咖啡馆,有棋牌桌和包间,用的是虹吸壶。他跟着师傅学煮咖啡,觉得很有趣。当时的黑咖啡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年代所限,咖啡豆不好。可他依旧觉得从一接触开始,香气和味道就很不同。
2017年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中国区冠军叶伟伟(蔡小川 摄)
这些人并不满意咖啡馆里提供的咖啡种类,甚至买生豆回来自己烘焙。世界咖啡师大赛国际评审、教练魏凌鹏2004年在后海烟袋斜街开了一家咖啡馆,除了是个生意,他自己也喜欢喝咖啡,可当时市面上连能拿到的咖啡豆品种都很少。他后来认识了上海的袁惠国,通过这个渠道拿到了很多当时中国市面上第一次引进的,或者少见的咖啡生豆。
跟魏凌鹏类似的人甚至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发烧友群体,互相分享咖啡知识和生豆。Latorre Dutch生豆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顾沁如说:“早期时候,咖啡发烧友都是以兴趣爱好小组的方式存在的,就跟手工皮具爱好小组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她把生豆拆成一公斤的小包装出售给这些人,还遭到公司总部的反对。因为在海外,Latorre Dutch是跟星巴克都合作过的大公司,这样的做法让他们觉得做成了一种只面向家庭烘焙的小公司。顾沁如说,中国市场上只有发烧友才会购买咖啡生豆,用手网、几百克一锅的家用烘焙机尝试各种烘焙下咖啡的状况。最高峰的时候,她发展了五六千人。
国际咖啡比赛评审、教练,SOECOFFEE主理人魏凌鹏(黄宇 摄)
可现在,咖啡对中国味蕾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中国人饮用咖啡的频率越来越高,英国咨询公司英敏特一直跟踪中国的咖啡店和咖啡市场,从去年到今年的报告里,光顾咖啡馆高频和低频的人群都在增长,这说明喝咖啡的普及度在增加。高频人群的分布也已经没有明显的城市线级区别,并不是一线城市的人才喝咖啡,低线城市的饮用频率正在追赶。
就像中国每个领域都存在的消费升级一样,咖啡领域也在消费升级。传统速溶咖啡市场份额在降低,人们想喝到更健康、口感更好的咖啡,所以,现制咖啡、即饮咖啡的购买比率上升,挂耳咖啡、口感还原度高的新速溶咖啡也有一席之地。报告里注意到,重视咖啡品质的消费者同时也乐于主动学习咖啡知识。这种消费行为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表格,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魏凌鹏2006年开始在北京推出咖啡品鉴的培训,他说,当时95%的学员都是为了开一家咖啡馆来报名的,可现在每一期课基本上有50%的学员完全跟开店没关系,就像有人去学品红酒一样,他们来学品鉴和冲煮咖啡只是特别感兴趣。
今年4月份,我在上海参加咖啡展,这个本来面向业内的展会却吸引了很多咖啡爱好者。我看到他们在展会上,向咖啡比赛的世界冠军们提问: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冲得那样好?也有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里问专家:如何能一口喝出产区和风味来,如何能够喝懂一杯咖啡?这些提问都过于宏大,实在没办法一句两句讲清楚。既能感受到观众们对咖啡的兴趣,也能看出对咖啡知识的阙如。
我们现在有支付能力,也有很多渠道买咖啡。那么,是时候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一杯好咖啡了。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