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9-05-08·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31个字,产生7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许宝霖(黄宇 摄)
衡量一个地区的咖啡普及程度,现在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人均咖啡杯数。台湾2016年的统计数字就超过了100杯,而根据《福布斯》的数据,即便是在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费量仅在20杯到30杯,如果平均到庞大的全国人口,每年咖啡消费量还不到一杯。除了数据上的对比,2016年的世界咖啡师大赛上,来自台湾的吴则霖获得了冠军,这项既烧钱又考验咖啡技巧的比赛,亚洲只有日本和台湾地区获得过冠军。因为经济腾飞的时间早,又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台湾已经走过了从速溶咖啡到精品咖啡的发展过程。
许宝霖1993年进入咖啡行业,是华人地区最早一批国际咖啡竞赛的评审,曾经在2006年到2018年担任过32次卓越杯国际咖啡竞赛评审,从2008年到2013年担任最佳巴拿马咖啡竞赛的国际评审。这两项比赛都是咖啡行业里最知名和重要的比赛。也因为担任比赛评审和每年深入中美洲、非洲咖啡产区寻豆经营自己的咖啡公司,他谙熟咖啡产业链上从种植到经营咖啡馆的流程。他出版的《寻豆师——国际评审的中南美洲精品咖啡庄园报告书》《寻豆师2——国际咖啡评审的非洲猎奇》成为难以到达咖啡产地的咖啡从业者、爱好者们弥足珍贵的产区资料。
对许宝霖的采访,既想通过他的从业经历来标注大陆的咖啡发展阶段,也在其中请他分享了明星咖啡豆的来龙去脉,如何喝懂咖啡的经验。
台湾地区的咖啡文化源于日本和美国
我对咖啡最早的记忆要回到40年前了。我读小学四年级,邻居家的姐姐在台中市美军顾问团工作,带了速溶咖啡回家。那时候台湾的经济条件很差,小朋友没什么零嘴吃,看见那个罐子挺漂亮,就打开看,里面是黑的,蛮香。她弟弟跟我说,你不能拿,否则我姐姐会把我打死。我当然就不拿,但是把香气记住了。
大概到了小学五年级,我下课跑去打工,赚到零用钱,就去镇上一家专门卖进口食品的店里问,有没有一罐小小的东西,里面是黑色的,还很香。老板想了一想,拿了一罐速溶咖啡问我是不是这个。我看瓶子是一模一样的,就说是这个东西。他说,是你爸爸要喝吗?这个东西很贵的。我到现在都记得,那罐的价钱是48块钱台币,当时一碗排骨面大概差不多5块钱台币。
我把速溶咖啡买回去还搞了一个笑话。因为没有见过咖啡嘛,而且挺贵的,我就煮了一大锅水才放一点点粉末,没什么味道。我跑回去问那个老板,他说,你是煮的吗?我说,不就是烧水丢一点下去吗?他说,不是这样子的,大概200毫升水放一勺半的咖啡粉。我听完就要走,老板叫住我说,你不能只买速溶咖啡,会太酸了,不能喝,还要买方形的葡萄糖。我又开始存钱买葡萄糖。那一瓶咖啡,我躲躲藏藏喝到小学六年级,不但过期了而且因为放太久受潮结块了。这就是我开始喝咖啡的过程。
美国大兵都喜欢喝咖啡,他们把速溶文化带到台湾,但当时对民众的影响并不大。台湾本地的咖啡主要还是受日式咖啡馆的影响。那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台湾升学跟大陆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学生们都很辛苦,我那时候会偷存一些零用钱,每次月考结束之后就去咖啡馆里喝咖啡。台湾当时的咖啡馆还是在用虹吸的方法煮咖啡,价格很贵。有趣的是,如果搭早班车过去,正赶上咖啡馆里供应早餐,它的早餐是便宜的,大概80块钱台币可以吃到煎荷包蛋、烤三明治,小杯的果汁等,重点是还有一杯咖啡,虽然是小小的一杯,但也是现煮的。
如果你去过日本的喫茶店就会发现,台湾的咖啡馆跟日本这种传统的咖啡馆是一模一样的。这是我要讲到的一个重点,台湾的咖啡文化并不是受到美军速溶咖啡的影响,早期是受到日本影响的,包括店里的装修风格,及提供早餐附送咖啡这种经营模式。
1993年,我进入到咖啡行业,当时已经是速溶咖啡和美式咖啡的天下。速溶咖啡属于快消品,电视上都是它的广告,另外还有一种是装在铁罐子里的,也很盛行,比如说伯朗咖啡,就是铁罐子咖啡品类里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美式咖啡流行的关键时间点,我觉得是麦当劳进入台湾。它早餐可以无限续杯,虽然跟现在精品咖啡比,品质很一般,但造就了很多喝美式咖啡的人。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