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孩教给我的事
作者:六粒米
2019-05-14·阅读时长4分钟
267人看过
眼前这位说话娇滴滴的,走路慢腾腾的女孩,跟我这走路带风,说话喷豆,真不搭嘎。能看出她画了妆,手很小,但是手指很细柔,对比手掌,手指还是长的。似乎总是断不了水,枸杞,菊花,上火,这些都是她经常说的,尽可能的双手抱着一个杯子。
以前我都住在理工科女生的世界,鲜少留意胭脂水粉,也没有什么文科女生朋友。大学里热心的同学组织了几次山东老乡会,几个来自大城市的女老乡,似乎比我会倒饬。不过,能感受到,那是初到大学,臭美意识刚解放,照猫画虎,孔雀初开屏。论化妆,论讲究,眼前这位,起步明显早,娴熟的多。
她脸有点肉,略圆,局部有青春痘。这一块地盘,是她后来讲怎么打粉,怎么高光,怎么阴影,因材施教的主要试验田。关于化妆品的道道,她是我的领路人,大部分时间我就是看着她画,听着她讲。别人说的我听不进去,她说的我竟然喜欢听。
别人化妆,我没那心等,她画的时候,我忘了催。可是,听了这么些年,我的水平一点没有长进,理论听了不少,动手仅限于买,但从来不实践。我从她那众多品牌信息中,根据我的肤质,筛选适合我的。那阵子,她不给我说新产品,我会继续沿用上次她推荐的。
我以前不知道什么是上火,小时候还长冻疮,很怕冷,心想,上火多好,巴不得上点火,暖和。到了深圳,可能也遭遇过口腔溃疡,喉咙肿痛,但都没有对号入座,胡乱就过去了。我只知道吃不了辣椒,那是在武汉就发现了,吃了辣椒就喘不过气一样。平时尽量不吃川菜湘菜这种冒红的菜。
那会儿我很少长痘痘,不像她那么敏感,什么火气都走痘痘这条路径。她对痘痘深恶痛绝,又是油性皮肤,化妆品也都要兼顾不长痘痘。我没有主动长过痘痘,也没有吃了什么就窜出痘。心里纳闷,她怎么就鼓出来一个包,也很心疼着急,她苦恼地处理着这些不请自来的痘痘。
去她那吃饭,就少不了,这个降火,那么祛湿。有一次我们上班溜号,约到楼宇之间的天桥,她竟然拿出了一杯绿豆汤,说是天热去去暑气。这也能当零食!她这些养生知识,跟她化妆一样娴熟到自然。我的那些养生知识,十有八九从她那学的。
去她家吃饭,好家伙,红豆炖排骨!对于一个正宗山东人来说,那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组合,目瞪口呆。这怎么吃啊?能好吃吗?等她端上来,好家伙,水少了,煮成扎扎实实的红豆排骨粥了!那晚我主要吃的是另一个炒青菜。但对红豆排骨这个做法,有了新的认识。
对大家传的广东人什么都可煲汤,渐渐有所领教。她妈咪教给她的艾草煲汤,我也尝试了一把,也能接受了。好奇心驱使,自己也开始学着煲汤,还是喜欢听她讲广东人怎么煲汤。耳濡目染,我也能举一隅而三隅反了,甚至喜欢上研究煲汤。
研究的过程,就跟亲自鼓捣秘制黑暗料理一样兴奋。就等着,菜、汤被端上桌,四周人对我的发明创造,投来赞叹不已的目光。不管回馈充满多少质疑,我总会做出像港片里香港富婆喝燕窝的样子,尽管手里捧着的可能只是一碗西洋菜排骨汤。
刚毕业我们租住在简陋的农民房,吃完饭,她也会跟我喝茶,功夫茶。杯子小小的,哪儿比得上北方的大茶缸子,咕咚一大口过瘾啊。南方文化对我来说,是遥远的另一个世界,而幸运的是,年轻遇到她,我得以窥见这个新世界。
简单的茶盘,一个小壶,两个杯,分盅杯有时省略了。一勺茗品,洗茶,闻香,品尝。你一杯,我一盏,节奏就慢下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时间静流过去了。原来功夫茶,就是把功夫融化在时间里。我们谈父母,谈过去,直到往事皆可原谅;我们谈男友,谈未来,直到她结婚生女。
化妆品,广东煲汤,功夫茶,她教给我的岂止这些。看到她屋内,床头,散着书,随便坐在哪都能拿起一本。她花很多钱买化妆品,也还是会留钱买书。读书,就跟煲汤一样,是她生活必备。谈文学,我们聊的也并不高深,那时的我只能吸收畅销书,流行刊物那个级别的内容。但她举重若轻的轻描淡写,反而慢慢给我种下种子。
一个貌似读了十几年书的我,跟着她才感受到了书香,后来在我孑然一身的日子里,得亏了书的陪伴。她性格温婉,善解人意,话语温润,接人待物,拿捏适度。
我说,在女人这个列表里,你是我最爱的那一位。她感动之余,狡黠地目光追问,“谁是第二名?” 哪有什么第二名,她就是这样,总在我煽情的时候来点嬉皮。
也许我就是爱着她长成了我想要长成的样子。
远在北方过节的我,去博物馆转悠。遇到历史悠久的鲁绣,立刻想到她聊到,她想捡起刺绣。
短信得知,这会儿,她在四川婆婆家,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受伤的腿搭在凳子上晒太阳,手上正是她一直爱着的刺绣。我把刚写好的毛笔字拍照发给她。她说,这样多好,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头好,慢慢做着,和岁月一起煲粥。
一起跟着部落格的兴起,追赶着写,她写岁月如歌的生活,我写铿锵有力的随想。她说我是现代的侠女,我说你就是我要行侠仗义保护到底的千金小姐。
十五年前,我们一起读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给我的事》,年轻气盛,都没有遇到几个人,就骄傲的说,这样的书,我也可以写一本。十五年后,生命中真的走来走去那么多人,终于可以写一本了。
随着部落格的辗转直到没落,逐渐停了笔。我们青春的痕迹就那样消散在互联网的灰飞烟灭之中。她开始怀念那段安静写字的日子,而我重新开始写。
幻想着,我最终长成了龙应台那样,她长成林青霞的那样。像林青霞给在阳明山上写作的龙应台送茶点一样,这位女孩给我送她亲自烘培的糕点。
而我,正在写三十年前那个女孩教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