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张爱玲迟到一生的道歉

作者:六粒米

2019-05-09·阅读时长2分钟

350人看过
不是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写人,可以写技术,写医术。而文学作品,主要是写人,甚至可以拓宽到理解就是写作者自己。需要区别的是,写人,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写出来,但是呈现一个人,肯定离不开写些与此人有关的事。老舍先生在论文学创作的时候说:“文学就是写人。写技术,有专门写技术的书嘛。”当然,在描写某个技术,体现某个“人物”的什么,如需写到技术,不能写的离“技术”太远,此时“技术”只是描写人物所需的写作素材之一,而不是“技术分析”。 

老舍谈文学创作以及汪曾祺谈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强调。这两位老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朴实,也折射出二位作者的人生观也是这么朴实,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写出来文如其人。生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里家外,远亲近邻,同事客户。但是对于作家,“生活”多了一层不同于读者的意义。作家在生活中,更善于观察,这观察力回头产生创作力,艺术加工体现在其作品之中。
就像欣赏一幅画,一开始,评判往往落在“像不像”。“肖似”在写作上,一开始,读者反映往往落在“描写的真不真实”。因为“画的不像”、“写的不真”,看客往往扭头就走。就像初级写作的我,也很在意这方面。想写的真,又看不出是临摹的,这功夫怎么来。

 

写作者身边的一草一木、父母亲戚、姐妹朋友,甚至是居委会大妈,都不自觉的成为写作者的最佳观察对象。这部分接触,给了作者创作的素材,但也不会是全部,还有作家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其他途径可以获取。谁都不能否定,这种离人气最亲近的原型接触,对作品真实性完成度的影响。

 

完全天马行空,不食人间烟火,也能写的就像真的一样,这样的作家的确大有人在。但大部分作家没办法完全离群索居,况且很多大作家只是说没有通常意义的生活,谁又知道他的创作灵感是不是来自“某段他观察到的生活”。你从《白鲸》里面是不是也看到了懦弱又抗争的自己的影子?作者难道不是对通常人生模式观察的一种艺术加工吗?

 

既然写人,难免笔下的人照到自己,而引起议论。把这个人写好了,这人可能很开心。写的不高尚,觉得被丑化。真实的人,一旦落在纸上,就断然不肯客观接受,自己不过是一个完全符合人性设计的普通“人”。就像照镜子,能看到自己有美有丑,这不就是读者要的真实么?真实中的人,岂有完美无瑕的?
张爱玲早期为了写作,跟舅舅套近乎,了解家族里的种种。后来舅舅发现,他的坦言竟然都被张爱玲写在书里了,大为恼火,以至于闹翻,断绝往来。从作品角度来看,那也可以理解为,张爱玲借用了舅舅提供的某些真实情景,身为读者的舅舅不能太入戏,反而需要出的了戏。

 

晚年,张爱玲才承认,在家里关系的处理上,的确是她错了。张爱玲是不擅长“现实的生活”的,但是反过来说,她要真的陷入真实的妯娌婆婆妈妈之中,还能作为一个客观观察者,创作出作品吗?张爱玲的刻薄岂止伤了亲戚朋友,她写自己也是没放过!
如果要道歉,诚觉每一个字都可以道歉,但是又该跟谁道歉呢?

文章作者

六粒米

发表文章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9人

这个家伙看着挺正常,不正常的都在文字里。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