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 女史箴图 | 争议缠身的“古画第一幅”

作者:余辉

2020-05-12·阅读时长4分钟

58786人看过

2.1 女史箴图 | 争议缠身的“古画第一幅”

11.7MB
00:0012:4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余辉,欢迎和我一起探索古画的秘密。这一讲,我们进入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幅画是不是最早的古画?为什么还有一件南宋宫廷画家临摹的《女史箴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什么入藏大英博物馆?……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问:余老师,您之前说过,现存最早的卷轴画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卷,那么这幅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年代不是更早吗?

不错,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被称之为“古画第一幅”,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史箴图》卷作为顾恺之的作品,最早著录在北宋《宣和画谱》里顾恺之的名下,得到了宋徽宗的赏爱。

长期以来,关于这张画的时代,普遍接受的是故宫博物院的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的鉴定意见,确定原件是东晋顾恺之画的,早就不存世了,这张宋徽宗喜欢的《女史箴图》卷是唐人摹的,卷尾的名款“顾恺之画”,是后人添加的。这幅画是现存最早的摹本,摹于唐代,但还有一些争议。韩滉的《五牛图》卷是一幅毫无争议的、古代最早的原创绘画。

问:这么来看唐代皇帝已经有了《女史箴图》,为什么还要临摹呢?

唐代宫廷组织书画家临摹了大量的东晋二王,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和名家绘画,都是原大,相当于复制品,以求得到永久保存。除了唐代,北宋宫廷画家也曾临摹了一些晋唐书画,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下副本。

在古代,凡是摹制逼真的复制品,都视同真迹。我们现在随着对艺术品研究的深入,一定要将摹本和真迹区别开来,追求原本是在哪里。我们后面要说到的几幅画,比如《重屏会棋图》也是摹本,但是在过去一直把它作为周文矩的真迹来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问:您很注重古人作画的历史背景,顾恺之画《女史箴图》也是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的吧?

当然有历史背景,而且背景深厚得很。这要从西晋说起了。

西晋有个女子叫贾南风(257- 300年),活了40多岁。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的第三个女儿,西晋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惠帝司马衷是个痴呆儿,又很懦弱,由太傅杨骏(?-291年,字文长,西晋时期外戚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辅政。贾南风身材矮小,只有1.4米左右,面目黑青,鼻孔朝天。她生性残暴酷虐、嫉恨霸道,生活极为荒淫糜烂,却权欲极强,搞乱了宫中的规矩和法度。

根据《晋书》及《资治通鉴》记载,她毫无顾忌地与太医令程据私通,还经常派人在街上寻找小美男,诱骗到宫里,以虐待、杀戮取乐。有一个小仆人因长得太俊美了,贾皇后才舍不得杀。有一天这个小仆人穿上了华贵的衣服,被官人们认定是偷来的,对他进行了审讯。他供出了与某个什么模样的女子同欢数日,获得了赏赐,官人们一听就知道这个女子是贾南风,也就没法说什么了。

贾南风无子,只有三个女儿,看见其他妃嫔怀孕了,万般嫉恨,竟然用戟打她们的腹部,逼迫流产。周围的人对她是又恨又怕,连作为亲族的贾模(?-299年,贾南风族兄,西晋大臣)都看不过去,曾多次规劝她,甚至想推翻她。

▲ 张华像

这时候朝里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话了,他就是张华(232-300年,字茂先,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官至司空、壮武公),方城(河北固安)人,他出身于庶族,官至中书监、司空,掌管水利和营造的事务。张华是贾南风提拔起来的大臣,本是辅佐贾南风的,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出于正直,写了一篇《女史箴》,以多个历史典故来告诫贾南风和宫中女子应该遵守的妇德和节操。

贾南风哪里肯听,她为了与太傅杨骏争权,借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大肆封王留下的遗患,挑起了内乱,史称“八王之乱”。诸王相互残杀长达16年(公元291-306年),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张华被赵王司马伦(?-301年,字子彝,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所杀。赵王废贾南风为庶人,又假传圣旨御赐毒酒,逼迫贾南风喝死了。

问:您说的是张华写《女史箴》的历史背景,距离顾恺之的时代还相差小半个世纪呢,那顾恺之画《女史箴图》又是个什么历史背景呢?

其实,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宫廷政治和社会局势大体差不多,都处在分裂和战乱的时代,也都有一批像张华那样力图回复到在封建礼教掌控下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秩序。自西汉武帝以来,许多文人学士十分厌恶日益迂腐却仍然统治人们思想的儒家今文学派,又寻找不到新的统治思想,面对北魏曹氏和西晋司马氏等统治者恣意专权的政治局面,只有在失望中去寻求实现自我生命达到“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境界。

▲ 南朝《竹林七贤和容启期图》(局部)

他们以道家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经典著作《易》,以此为中心而形成的哲学流派即魏晋玄学。其代表者初有曹魏时期的王弼、何晏等,后有晋朝的“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成、王戎),他们所热衷的玄学即研究天地万物的本体——“无”,就是这个神秘莫测的“无”中生出万物之“有”。

在生活态度上,他们崇尚自然无为,过着任性不羁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未必畅快,久久不能释怀的是他们真正的儒家思想本性受到压抑。如在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里反映了魏晋名士们感念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鲁迅先生曾揭示了魏晋名士们的思想本质:“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到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他们是“魏晋礼教的破坏者,实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他们遭到统治者的抛弃或怠慢后,在无奈至极中选择逃避社会,自我放纵,当然,他们一定要显现得异常的快乐、乃至癫狂,通过饮酒来麻醉自己,弥补精神上的失落。

有一些擅长绘画的名士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阐述儒家思想,如西晋卫协的《列女图》和王廙《孔子十弟子像》、刘宋宗炳《孔子弟子像》和谢稚《孝经图》《孟母图》、南梁的张僧繇《孔子问礼图》《七十二贤图》等,以绘画来呼吁恢复礼教。

在这些士人画家中,最突出的就是顾恺之了。我们下一节再来具体说说,顾恺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欢迎转发海报

加入“古画探案”小分队

文章作者

余辉

发表文章62篇 获得41个推荐 粉丝988人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余辉·十大古画谜案

故宫旧藏背后的文化密码

7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