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被同名困扰十几年,我终于接受了自己“烂大街”的名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14·阅读时长13分钟

590人看过
我再也没有躲躲藏藏,在每一次公开发言时,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的真实样貌,去面对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小李

我一直不喜欢我的名字,它不算难听,但实在太普通、太常见了。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显示,在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姓名是“张伟”,有将近三十万人共享着这个名字。而我的名字也和千万个张伟一样平平无奇,混杂在报告披露的“全国人名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之中。

前两天我在小红书刷到一个帖子,讨论“什么名字一听就是广东人”。底下的热评回答“嘉琪,嘉欣,嘉怡,嘉慧,嘉敏,嘉雯,嘉乐,嘉俊,嘉豪,嘉伟,嘉城,静雯,俊杰,俊熙,晓君,玉婷,紫珊,敏怡……”,这一串报菜名般的盘点,轻易便将我的多位好友一一扫射,把其中的单字摘取出来重新排列组合,就可以生成我的名字。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有个反复被传颂的经典情节:在老师点名时,同样名叫“藤井树”的男女主同时应答,大家纷纷为这美妙的巧合而起哄。然而,这种命运般的相遇,自我二十多年前踏进幼儿园校门的那一刻起,便接连不断地经历。运气好时,同名的人和我不同班,这样还好,能避免一些直面对方的尴尬。但在更多时候,名字相同的缘分也延伸到了班级分配的机缘之中,我总是会和同名的人狭路相逢——小学六年中,有整整四年,我所在的班级都有和我名字一样的同学。

同名会带来不少意料之外的麻烦。当我听见自己的名字时,我很难确定别人叫的是我。虽然同名的同学和我不同姓,但是对于三个字的姓名,大家通常只会喊后面的两个字,以此表示亲昵。所以,每次有人叫出我们的名字,我和那个同学都会一愣,随后迅速交换眼神、审时度势,判断被召唤的人究竟是谁,再作出回应。这繁琐的反应程序,极大地增加了我在班级内的社交难度,时间久了,我宁愿别人喊我“喂”,也不愿以自己的名字被呼唤。

和我同名的同学中,甚至还有男孩。可想而知,在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凭一己之力无法抵抗的非议——他被嘲笑有个女性气质比较浓的名字,我被猜测和他之间肯定“有些什么”。频繁撞名的窘境让年少的我非常烦恼,我打开电脑搜索引擎,输入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全国共有几个xxx(我的名字)”,最后竟然要掰着手指才能数清查出的数字,整整五位数。“我”既是青年歌唱家、知名企业家、主持人和医生,又是印刷店的名字,和坐在每个班级角落里的那个女孩。

《凪的新生活》剧照

同名的人免不了被比较。都说“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这条时尚界的至理名言也适用于撞名这件事。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并且什么都不出挑的我,总是感到尴尬的那个人。

我的童年阴影是一个与我同名且社交圈有极大重合的女孩,当然,错不在她,我也非常喜欢她。她像是与我互补的另一面,漂亮、大方、成绩优异,歌声还很动听。我们因名字而被联系在一起,每当有人提起她,常常就会扭过头看我,然后发出“明明都叫xx,差距怎么这么大”的感叹。我羞愤得化身为一只鸵鸟,却找不到可以把头埋进去的沙坑。

我至今仍记得小学六年级的一次英语课。当时老师站在我面前,点出了我的名字,我大脑内的响应机制立即生效,得出判断:她这次提问的对象应该是我。下一秒,同名的女孩和我同时起立,两个人都以为叫的是自己。老师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选择了一方就似乎冷落了另一方,所以,老师、同学和我三人并立,场面十分尴尬。

最终,我默默地坐下,以此打破彼此僵持不下的沉默。那是一种非常委屈的体验,我需要通过否认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在众人的注目下同时起身的尴尬。后来,老师选择了不同的称呼以区分开我们——她从此连名带姓地叫我、强调我的姓氏,而对那个女孩,仍旧是唤她的名字,这是更亲切的方式。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在很多人看来,或许都算不上是件事。但它却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郑重决定,我不要再被人选择和比对,我要放弃自己的名字。那时我十二岁。

《都挺好》剧照

我“放弃”名字的方式是,给自己再造一个新名字。为了方便记忆,我把本名的音调稍微改了改,化名为一个寓意很好但不常用的谐音词,并请大家以这个词来称呼我。久而久之,化名的使用频率开始高过我的本名,以至于初中入学时还闹出了乌龙事件——小学老师把我的化名当成本名登记上报了,这使我不得不拿着户口本去找学校更正,否则就无法报名。

后来,经过我孜孜不倦的强调和努力,同学、朋友和家人都接受了我并未被官方承认的“新名字”。在初识新朋友的自我介绍中,我通常会先告知我的本名,偶尔得到“啊,我有个初中同学/朋友/表妹也叫这个名字”诸如此类的回应,然后我微微一笑,像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你们可以叫我xx,这是我本名的谐音,朋友们一般都这么叫我~”

我将自拟的化名沿用至今,它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一切都如我所愿,除了刚认识或完全不认识的人,几乎没有人会用本名来叫我。硕士入学不久后,有次室友突然喊我,我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口中有些陌生的三个字,对应的人居然是我。这事听着有些荒谬,却是始终困扰着我,而我始终拒绝面对的课题——我该如何看待自己,又该如何确认自己。

《请回答1988》剧照

我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这件事一直让我妈有点伤心。妈妈只读到小学,没有满腹的才华可供她使用,当年要给我取名字时,她和爸爸特地向比较“有文化”的亲戚请教,再比照生辰八字,找专人逐个研磨,最后才敲定了我名字的最终版本。而费了老大劲才得来的名字,女儿却偏偏不喜欢,这多少令人有些沮丧。“很多人叫这个名字,说明它好呀,都抢着用。”妈妈安慰我,我只能听进前半句。是啊,无关它是否动听、文雅,很多人都叫这个名字,这才是真正令我烦恼的事。

我一以贯之的社交策略是,刚认识一个人时,我就会抢在别人说我名字普通之前,率先用玩笑自嘲“我名字很‘烂大街’,哈哈”,仿佛这样就握住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对方的反应都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很多人会说,不啊,是个很可爱的名字。我从来没想过普通的事物也能够可爱。

长大后我才接触到社会心理学,才知道“镜中我”和符号互动理论,也才后知后觉地明白,我总是在和别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之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每被指认一次“你的名字和谁一样”“为什么名字一样,你却……”,我就会更加确认一些:是,我不特别。我用别人的观点、态度和反应当“镜子”,看见的必然不是真正的自己——不该被几个字符定义的我;名字会重复,但个性和人生都无可复制的我;即便平凡,也依然有权利快乐的我。

《情书》剧照

这些年来,只要听到朋友唤我化名,我都会涌现出一股被理解的感激:谢谢你理解我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谢谢你愿意承认我自己取的名字。然而矛盾的是,极个别的依然叫我本名的朋友,每当她们用叠字念我原名的最后一个字时,“欣欣、欣欣”,我就会融化成一朵棉花,像再次回到童年,我在小区里疯玩,而妈妈在巷子的尽头喊我回家吃饭。

很多次,我想过要彻底改掉名字,却又觉得我的名字“罪不至此”,毕竟它本身没有什么歧义,也不包含对我的性别或人格的否定。平凡的它,蕴藏着父母对我深深的爱与祝福,就像平凡的我一样。纵使它为我带来过许多烦恼,我也还是无法将它舍弃,因为它关于我的整个过去,或辛酸或温暖,或苦涩或柔情,这些记忆共同形塑了现在的我。

如今,在“隐姓埋名”十多年后,我终于能够接受,甚至有些喜欢上自己原本的名字了。如果还有新认识的人对我说“哇,我有个朋友和你同名”,我会笑着回答:“那现在你就有两个叫这个名字的朋友啦。”这件事确实在现实中发生过。本科实习时,我结识了生命中的至交好友,当时得知她的多年好友和我同名时,我的心凉了半截,害怕我终将成为对方的影子,而她眼睛亮晶晶的,对我说:“好神奇哦!这真是个好名字,我和叫这个名字的人有缘。”

“好名字”,我从未想过这种形容会与我有关。从前我觉得,普通的名字会使我普通;现在她让我相信,平凡的名字之所以会“好”,是因为我很好。仿佛突然被点醒,我再也没有躲躲藏藏,在每一次公开发言时,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的真实样貌,去面对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米花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