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有个高焦虑超谨慎的爸爸,我不敢轻易快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14·阅读时长12分钟

572人看过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但也会有惊喜。不必过度放大意外的恐怖,同时低估自己应对意外的能力。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闪闪

今年暑假,电影《头脑特工队2》上映。主人公莱利进入了青春期,大脑总部也迎来了新的情绪角色——焦焦(即焦虑情绪)。顶着橙红色爆炸头的“焦焦”,有一颗似乎永远也不能安定下来的心。在“焦焦”的身上,我看到了高焦虑的爸爸和不敢轻易快乐的我,在电影院里哭着用完了一整包纸巾。

从小到大,我很少在爸爸脸上看到那种舒畅满足的笑容。他总是一脸凝重,浑身紧绷,随时处在“备战状态”。即使有好消息传来,爸爸也很难为之高兴,而是第一时间启动“战斗状态”,变得焦虑、沉重,预想这份欢喜落空的可能,感觉比听到好消息之前更加不开心。这种本能的触发是非常迅速的,接近于一种条件反射。

《余生,请多指教》剧照

大三暑假,我顺利通过了“梦中情校”的保研面试。按理说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当我宣布这个好消息时,爸爸随之而来的反应就是焦虑:“然后呢?”“然后九月底在学信网点击接受拟录取”我说。听完之后,爸爸的脸上是凝重和迟疑,这么多年我再熟悉不过。他的意思是保不齐有什么变数,别高兴得太早。等待拟录取的那一段时间,我感觉度日如年,担心学校会反悔,想再去参加其他学校的面试但也没有动力,在无限焦虑中自我消耗。那段时间为了调理身体去看中医,中医一把我的脉就马上问:“最近是不是很焦虑?”我苦笑道,马上就能熬出来了。

九月底,我顺利地接受了拟录取通知,但我心头的焦虑依然没有完全散去。我说:“只要大四的考试成绩和毕设成绩不太差就没问题了。”但爸爸随之而来的反应还是熟悉的凝重和沉默,到这一步也还不算尘埃落定。按说这对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来说轻而易举,但爸爸的反应仿佛悬在我头上的一把利剑,让我不能掉以轻心,现在就开始享受快乐,好像是在犯罪。

大四这一年,我非常努力学习,但出现了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例如:担心自己挂科,担心错过考试等等。那种焦虑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原本保研后的大四应该是大学生涯里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却过得紧张兮兮,像悬崖间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害怕哪一步走错了就坠落深渊,让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成人孩子们》剧照

毕业前,快递小哥终于上门送来了录取通知书。理论上此刻是我可以踏踏实实感到快乐的时刻了,但我心里的期待已经被疲惫消耗大半,早就没有那种翘首以盼的快乐了。那天我只是平静地打开录取通知书看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就把它放到桌上了。我多想爸爸能在收到我的好消息的时候,先肯定我,和我一起鼓掌庆祝。鼓励和谨慎并非不能并存,哪怕后续真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再一起注意就好了呀。

有句谚语说,乐观者成功,悲观者正确。爸爸有时的确预测了一些潜在风险。找工作的时候,我和一家单位签订了初步工作意向,约定后续走流程签订三方即可。爸爸听后依然是一脸凝重,撇着嘴,对此表示怀疑。就业形势严峻,我当时也产生了不好的预感。后来果不其然,招聘流程又增加了其他的筛选环节,要加试才能确定最后的录用人选。那种熟悉的凝视再次来临,他的眉头紧皱,脸往下一耷拉,眼神透露出不满,却又有一种坚定,仿佛在说:“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

这样的遭遇下,我好歹也算是个“受害者”,但是仿佛是我做错事之后自食恶果。被打乱了节奏的我赶紧又开始海投工作,最后惊喜的是我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不过如果仅是在这种重要人生阶段做决策的时候,焦虑谨慎一点也无妨,但爸爸的这种态度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做舒缓瑜伽,他对锻炼效果嗤之以鼻,说这不是真正的运动;全家要一起出去玩,他一直沉着脸,焦虑旅途中的各种安排。有一次我对着电视说喜欢某个明星时,他甚至也表现出不屑,飘来句风凉话:“你了解这个人吗?不要看到谁就觉得好。要充分了解,确定是100%的好,才叫好。”我当场质问他:“这就是你从小都不夸我的原因吗?你在确认我是不是100%的好?如果出一点错就不是了?”他被我质问得有点恼羞成怒,说怎么扯到这儿。这不是我赌气的话,是我真实的感受。

常年生活在爸爸的凝视之下,我总感觉那种目光逃无可逃,让人喘不上气。养育者的反馈就像一面镜子,当一件好事的出现总伴随着爸爸的凝重和迟疑,我也慢慢不太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好消息。后来爸爸根本不需要说话,我会自己快乐之前先泼一盆冷水。时间长了,我不仅不敢轻易快乐,不配得感和自我苛责也缠绕心间,很少真的能为自己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还不够好”、“再看看吧”、“别高兴得太早”、“这算得了什么呢?后面还有多少路要走呢”……

《二十不惑2》剧照

去年,我读研期间的成果发表在了领域内一个很不错的英文期刊,导师非常惊喜地在课题组宣布喜讯。看着大家排队发来的祝贺,我一边感谢大家的支持,一边深陷不配得感。朋友很疑惑,问我怎么还不高调在朋友圈宣传一下成果。我支支吾吾地说出了那句熟悉的“咒语”——“我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件事是好的”,朋友大为不解。我解释说:“我觉得这篇研究还有一些不足,我担心会被别人批判。我要完全确定它是好的,才可以为之自豪”。朋友的话醍醐灌顶,她说:“有没有可能每一篇研究都有局限性呢?正是因为这样,研究才可以不断推进,人们认识的边界才会不断拓展啊。”是啊,原来在我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中,将自己陷入了无尽的自我苛责里。

妈妈知道我为此难过,但更多还是劝我理解,说爸爸太严谨了,事情没有100%确定下来就会担心,这样的性格也有优点。我也在努力地说服自己理解他,觉得这和爸爸的工作有关,他常常担任施工项目的负责人,确实需要多考虑风险。这和他确实经历过“空欢喜”有关,从小成绩拔尖的他高考失利,只去了一所普通高校。或许他因为希望落空而不太敢期待好事发生了吧。

但我发现越是努力理解爸爸,我就越是痛苦,我的痛苦又有谁来理解呢。不怨恨而是理解别人,也不意味着要粉饰伤害。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一书中说:“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我需要先看见并承认自己受伤,才能看清自己是如何受伤,也才可能自我疗愈。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人生处处充满意外,但也会有惊喜。不必过度放大意外的恐怖,同时低估自己应对意外的能力。或许是曾经的经历造成了爸爸这样的特点,我想他也并不轻松,但这是爸爸要自己处理好的人生议题。我对自己说:“你不必承担爸爸的人生议题,你觉察到了这一切带给你的伤害,这很棒,你可以和他的想法保持距离,过不一样的生活。” 

道理都懂,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现在的我,还是会很容易陷入自我苛责,总是习惯性焦虑、追求完美。但已经获得了很多觉察,我想这已经“足够好”。当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我会打开手机上的日记本把它们记录下来,用“真棒”、“真不错”等等肯定的语言,代替之前的指责和否定,为自己及时鼓掌庆祝,手动点赞。“焦焦”有其作用,但“乐乐”也需要在大脑中多多登场。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米花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7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