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洛神赋图》:“女性空间”中的人物与情感

作者:薛芃

2020-12-30·阅读时长15分钟

150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703个字,产生6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传)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局部


口述/巫鸿

采访/薛芃

第一次看到故宫藏的《洛神赋图》原作是在1972或1973年,那时我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书画组待了一年,然后转入金石组。当时正值“文革”,绘画馆和其他馆都不开,是通过一个修整作品的机会看到这幅名作的。因此既不是通过正式研究,也不是在美术馆欣赏作品,就是突然赶上了,我记得当时的感觉是很震惊:画黑黑的,比想象的小得多。但这是“真身”,以前的印象就都必须矫正了。

震惊的另一个原因是从很早就知道这幅古代作品,从来没有想到能够这么近距离地看到。60年代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美术史,《洛神赋图》当然是会讲到的,但看到的只是粗糙的黑白画片和幻灯片。当这件名作突然出现在眼前,既震撼也有点不适应,是一种有意思的复杂感觉。

这种经历只有在当时故宫那个场合里才会有,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机会。一般人欣赏真实美术品都是通过展览或陈列,专业人员做研究要向美术馆申请,等人家把画拿出来。这些都是比较正式的、常规的渠道。但是在故宫工作会有这种不期而遇的情况——不是你准备好的,而是忽然就碰上了。有时候跟着老先生看东西,随意就拿出来一件名作。当时有些蒙,以后才能逐渐回味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我在故宫的时候有过若干次这种体验,现在回想起来很美好。

1980年我出国读书接着在哈佛大学任教。1991年回国参加一个写作项目,与国内外几位艺术史学者一起写一本书,叫作《中国绘画三千年》。这本书当时很受重视,是中国和美国的正式合作项目,所以看东西一路“开绿灯”。高居翰、班宗华和我三个人从美国过来,国内专家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杨新、聂崇正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郎绍君,都是老朋友、老同事。六个人每人写一章。我写的是第一章,从远古到唐代。我点名要看《洛神赋图》,所以那一次在故宫又把它拿出来欣赏,这是第二次的近距离观看。

这次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故宫的漱芳斋贵宾接待室里头,这幅画被非常小心地拿出来,在长桌上展开,几个人一起看,看了很久。这次可说是看得非常过瘾,能那么自由、离得那么近地看这张名画,琢磨画上的细节,看它的修补痕迹,看用笔的方式,可以看出很多印刷品显现不出来的东西。而且几个人还可以不断交流,产生学术上的各种碰撞,这种感觉很好。

后来我开始研究女性题材绘画,研究了若干年之后,越来越觉得《洛神赋图》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作品。这些年我反复地观看和琢磨这幅画,角度又不太一样了。原来是单纯地把它作为中国绘画史里的一件名画来看,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女性题材作品来研究,这才意识到它标志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转折点。所以在《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那本书里,我用了大概是最长的篇幅来谈这幅画。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故宫的清单

他们理解的传统与中国

136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