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燕
06-26·阅读时长7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把心理学作为方法”音频课。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 。这一讲是本次课程的第一个单元,我将为大家讲述埃里克森和和他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此外,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自我重养”的话题。
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先来聊一聊埃里克森和他的人生八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的岔路口
在我们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岔路口,将我们引入不同的人生体验与命运之路。人格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生发展时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不同阶段要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务,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人的人生岔路口,是顺利完成任务还是遭遇危机,会将人引入不同的人生路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心理必修课。
那么,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哪些人生任务、面对哪些人生危机呢?今天我们重点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也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论辈分属于弗洛伊德的徒孙。196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指出,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并存在一种“危机”(crisis),这里所说的危机并非灾难性事件,而是我们在某个年龄段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人生问题,是指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或分水岭,充满了心理矛盾与冲突,需要我们来解决。
每个阶段都会有人生岔路口,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增强对后一阶段危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反之,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减少后一阶段危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生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接着,前一个阶段的发展质量决定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解决不同人生冲突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危机解决了就发展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危机没有解决就会以心理问题的方式持续到下个阶段。个体解决危机的方式会对个体自我概念、社会见解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近,出现了有关“自我重养”讨论热潮。这其中,所反映出的背后思想是——我的人生我做主,体现出一种提升自我掌控感的内在需求。所谓自我掌控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成长取向。当个人掌控力高的时候,会充满力量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主动寻求方法摆脱人生困境,打通人生发展的道路;反之,如果自我掌控力低,就会受命运所摆布,被困境所击垮,导致人生停滞,进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自我成长的心理路径并非是同一的,有积极成长的路径,有消极停滞的路径。正如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一个人可以选择退向安全境地,也可以选择向前迈向成长。成长需要反复选择,恐惧需要反复克服。”自我重养也是一种人生选择,是在为自己输入人生能量、提升自我掌控感的积极人生方向。
在我们思考“自我重养”这个问题时,我们先要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看看过往各个阶段的哪些人生任务完成了,哪个阶段遭遇危机出现人生停滞状态,为有效地实施自我重养提供依据。在这里,大家可以依据埃里克森理论来进行自我对照。下面,我先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并对各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0-1岁)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婴儿对世界的信任感,换句话说,是对周围事物和人的基本接纳态度,形成对所处的世界是安全、美好的感觉。刚出生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这时家长会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安全大门。在这一阶段,孩子是通过与照顾者(多为父母、祖父母)的互动来建立对外部环境的信任的,父母让婴儿感受到衣食无忧,有情感的互动交流,获得安全、温暖和舒适感,之后婴儿就会把这种体验扩大到其他领域,感到父母之外的他人和世界也是可以信赖的。相反,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食不果腹,感受到冷漠孤独,没有获得安全感,进而就会发展出一套普遍的不信任感,并将其扩展到父母之外的世界里,会影响到孩子之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孤僻退缩,拒绝友谊,封闭自己,甚至会仇视社会。其实,在每个人身上的基本信任与不信任可以同时存在并互相转化,会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只是看哪个占主导,解决了不信任危机,就会稳固了基本信任感。
这一阶段的心理冲突没有解决好会产生什么心理影响呢?
心理学中的依恋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的。依恋是个体与他人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这一阶段主要涉及婴儿与父母是否形成了安全的关系。如果父母给孩子营造了安全的环境,孩子就更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是一个稳定的心理结构,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世界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会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形成开放性的视野与思考,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情绪更稳定,更少地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形成积极乐观开放的人格特征,在未来的婚姻家庭中也能营造安全的环境。
如果父母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不安全的环境,不能给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温暖的心理环境,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形成焦虑型依恋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人长大后会将这种焦虑扩展到外部世界,对威胁敏感,出现考试焦虑、关系焦虑等,情绪不稳定,负面情绪占主导,形成焦虑型人格。在未来的婚恋关系中经常担心出现关系稳定性问题,害怕被伴侣抛弃,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充满焦虑,焦虑妈妈又会培养出一个焦虑的孩子。不安全的环境还会使孩子与父母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他们将与父母的回避依恋关系扩展到家庭之外的世界,长大后,远离社会现实,回避冲突与矛盾,躲在角落里独处,最终形成回避型人格,他们不愿意深陷在复杂关系中,远离家庭,甚至不愿建立家庭。由此可见,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否具有信任感,会影响到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
什么是影响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关键因素?
是照顾者(父母、祖父母等),即使是关心孩子的父母也不会完美无缺,偶尔也会忽视孩子的需求,之后会及时调整。但是母亲如果经常忽视孩子,让孩子没有依靠感,就会导致不信任感。其中一些心理研究表明,母亲敏感性(maternal sensitivity), 也就是说,母亲是否能准确地感知和解释婴儿的信号, 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反应,对孩子安全依恋以及社会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者们会关注“母亲敏感性”的行为特征,也就是对于敏感性高的妈妈都会有哪些行为特征,然后把这些行为特征归类整理,并将其操作化为亲子互动中母亲恰当的育儿行为。
总之,养育者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在有丰富的物质与心理滋养的条件下,孩子会有更好的心理安全感,为下个阶段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基础。如果错过了安全感的关键期,是否就终身无法形成基本信任了吗?不一定,要看个人自我重建的力量。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1-3岁)
自主与羞愧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独立自主的功能,儿童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情,学会自己吃饭、走路、如厕、说话、玩游戏等生活新技能等。为了实现自主愿望,孩子会尝试进行独立性探索,当掌握了新技能时,就会提升自主性,孩子会自信满满;当你帮他们做事情时,他们会不高兴,喊着要“我自己做!”。
人的意志力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获得自由意志是保持人的独立自由和受到尊重的基础。反之,如果在做事时受到挫败,如果孩子受到家长等人的各种约束(例如过度保护)不能独立做一些事情,或者父母的要求过早过严过高(例如提早学习小学的课程和知识等)的要求,一旦受挫,就会出现羞怯、疑虑、自卑,对自己的决定与控制力产生疑虑,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失败者,损坏孩子掌握新技能的动力与决心。
这一阶段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生分岔口呢?
是否能够独立地掌握各种生存技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当孩子有独立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就会提升多种生存技能,及时面对失败,也具有心理复原力,形成自主、独立、坚韧的人格特征,走向自立的人生之路;反之,被宠溺、包办代替、放任、忽视,就会使得孩子的能力发展受损,长大后会表现为无能、自卑、啃老,易受挫,质疑自己的能力,不愿付出努力,接受失败,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人格等,进入到不断受挫的人生困境。但是,自主与羞愧也会并存于每个人的人格体系中,如果自主占主导,意志力的出现,就意味着这一阶段顺利通过。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发展条件?
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支持与无条件地包容。父母应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孩子做事情的不完美要有耐心,但是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同时,不要过度干涉,包办代替。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时,游戏中母亲与父亲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用也不同,母亲更多地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把一件事做得更好,父亲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独立动机”,自己完成任务。
一项采用录像手段的心理学研究,考察了真实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与父母在自由游戏和完成任务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研究发现,无论在自由游戏还是在完成任务游戏中,母亲的表达行为都比父亲更多,相应地,孩子对母亲的表达行为比对父亲的也更多,并且在自由游戏中,母亲比父亲更多地承诺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之中。这一阶段是孩子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期,特别是当孩子失败后,父母要关注,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初期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要让孩子自己想不同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学会扭转乾坤的反转力,获得成功体验,提升意志品质。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我们要继续聊聊人生八阶段,谢谢。
转发下方海报
同7位心理学学者
开启一场心灵重养之旅
发表文章6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9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