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杭侃
08-30·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石窟。我是杭侃,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也是云冈研究院的院长。作为这个系列内容的开篇,我首先给大家讲讲石窟的观看之道。
为什么会产生“石窟热”?
现在去看石窟的人越来越多了,像云冈石窟去年接待了303万观众,今年肯定还要超这个数,所以应该说大家现在看石窟的热情越来越高,那么石窟的魅力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也就是大家为什么去看?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现在其实不仅仅是“石窟热”,也包括“博物馆热”,甚至有些地方一票难求,我在想:你到博物馆看什么?你到石窟看什么?我甚至也在想:是不是一波观众?我想的理由可能有一个:它(石窟)和博物馆作为人营造出来的环境有所不同,它是处于大自然当中。另外一个区别是在博物馆,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或者是流传有序的,这些东西体量都不大,我们称之为是可移动文物,又是在一个人为营造的空间里去观看,所以博物馆的观看之道和石窟可能有所不同。简单地说,第一,石窟是处在大自然当中,可能给爱好自然的朋友更多的亲近感;第二,它和博物馆的文物相比,不可移动,体量也比较大。
云冈石窟游客盛况
关于石窟艺术在国外研究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岩石艺术”,岩石艺术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因为处在大自然当中,它将来的保护和在博物馆微环境里的保护不一样。我正是因为在博物馆也工作过,现在在石窟工作,就能够体会到,从保护的技术、手段、材料上来说,都有比较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岩石艺术因为处在大自然当中,所以它有一个保护上的难题或者特点;第二,岩石艺术是祖先创造的,并且有意识地要遗留给后人的。比如埃及的神庙,两河流域的古代石刻,都是有意识地要留给后人。这在云冈石窟,或者云冈石窟的前身凉州石窟里,都有比较明确的文献记载,就是希望在山体上开凿的这些大像,上可以接高天,下可以接厚地,传之不朽。所以我想,大家去看石窟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大自然之美,第二方面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在大自然当中的艺术杰作。
石窟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生根?
我们都知道,石窟艺术来自于印度、中亚,那么它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生根?我想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给不同的宗教提供了这么一个氛围,我们一直倡导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包容了多元文化生长,当然各个宗教得看自身能不能更多地适应中国的土壤,比如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宗教,包括所谓的三夷教,比较有名的国外来的三个宗教,哪一个发展得更好?我觉得这得看它跟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结合得更好。但是不管怎么说,首先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和而不同的基础,尤其佛教是在东汉以后经历过“五胡入华”一段分裂时期,大家都在寻求怎么样能够凝结社会共识,在这个情况下,佛教得以有比较大的发展,所以才留下来这么多的石窟,我想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的传统儒家文化虽然是和而不同,但是它更多的是对于现世的一个思考,对于人身后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系统思考,(而)佛教恰恰是给人一个来世的许诺。
这些综合的原因,促使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我们又称为“像教”,称为“像教”的原因就在于佛教更多利用了形象去传达教义,所以我想这是石窟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现在据官方文物普查统计,中国的石窟加摩崖超过了5900处,将近6000处,将近6000处的石窟和摩崖受到了国家的特别重视,在2020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意见》里,说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门类。因为我们也知道,文物的种类比较多,对一个种类专门发布一个指导意见,这还是比较少见的,也指出了石窟寺的特点,它就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所以它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说的中古时期(文化)。
为什么石窟如此吸引人?
关于石窟,我也曾经讲过一个题目叫“佛国毕竟是人间”,我们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宗教的题材,也(看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石窟有多方面的价值,如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它有独特之美,这种美使我们能够了解东西方造型艺术的不同。不是说西方的不好,像维纳斯、大卫这些造型艺术(当然)好,也不是说我们的不好,而是两个存在不同的审美取向。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可能是他们的美更适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我们的美更适合我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它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它独特的石窟之美,所以我觉得它在今天也还很有生命力,吸引了这么多的游客来这些石窟,尤其是几大石窟,可能现在都是一票难求的。
作为我们这一代60年代的人来说,我们在小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石窟艺术的,我是参加工作之后,让我去做河南中小型石窟的调查,那时候才接触佛教。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就觉得好像有点不可思议,里面说的东西有点不好理解,但是随着画图的过程,你就会发现有些画面特别好看,包括我们有时候看的那些动画片比如《九色鹿》,都是跟佛教有关的故事,你就会觉得很生动,画面也很好,这样慢慢就觉得有些东西特别美,进一步你就会想它想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后来你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美,而是表现了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思考,其实佛教就是讲如何解脱,那么为什么要解脱?是因为你有苦,那么你怎么样摆脱苦?像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释迦牟尼从他的角度去进行了思考,他的思考也很成体系化,所以这样一来一步一步就吸引了我去做石窟的研究。
《鹿王本生图》莫高窟257窟 北魏 敦煌画院馆藏作品
我第一次到云冈是1993年,到现在也都过了30多年了,当然原来没有想到我会到这儿来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是个审美问题,你有你的工作,所有的石窟工作对我们来说都有流程在的。首先是基础调查,这个调查很重要,考古学首先要做分期。你现在到了云冈或者到了敦煌,我们都可以告诉大家比如敦煌哪些洞窟是北魏时期的,哪些洞窟(是)东魏时期的,哪些洞窟是西魏时期的,哪些洞窟是北周时期的,敦煌的北朝洞窟都能分期,更不要说敦煌从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元代。我们把700多个洞窟,用所谓的分期解决掉,虽然有小的争论,但是大的是趋同的。就是像云冈石窟,我们一般说它分了三期,什么叫分期?就是它的风格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么紧接着的问题:产生了变化之后,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去做欣赏的基础。比如云冈石窟,要说它的美,实际上云冈石窟第一期的美和第二期的美,因为风格上发生了变化,所以它的美是有所不同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基础工作的内容,是要把它的洞窟分期给做出来,这个工作非常烦琐,所以也花费了我们几十年的时间,现在大型石窟的分期基本上框架出来了。
第二个工作,就是对全国石窟要进行分区,过去说“十里不同风”,同为北魏石窟,云冈的造像为什么跟敦煌的有所区别?跟有些地方的造像又有所区别?我们把这种区域的变化首先分出来,你的艺术风格影响的范围是多大?是全国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这些特点,我们叫分区。
所以我们基本上做的两个工作,一个是分期,一个是分区。在分期和分区的基础上,我们再去探讨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各个专业都有各个专业的侧重点,我的侧重点就是做考古。几十年来,全国的考古工作者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分期和分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很多的问题。
走进珍贵的佛教宝藏中
开启一场石窟漫游之旅
发表文章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