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在情绪价值之外,看见热点的「事实价值」

作者:李鸿谷

10-31·阅读时长7分钟

164人看过

发刊词:在情绪价值之外,看见热点的「事实价值」

19.7MB
00:0014:19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李鸿谷。

三联中读的《“拆”新闻》专栏是我们新增的一档周播节目。在做这个节目的介绍之前,我想先讲讲我个人的经历,以及从中引申出的对这个行业和栏目的一些思考。

我是1987年大学毕业开始做记者的,现在仍然在一线做三联生活周刊,做这一行已经37年了,不过新闻这个词儿对我这样的老记者来说似乎越来越陌生,未来它会消失吗?

2024年春节,有一条微小却爆发式的新闻被广泛传播。一个叫“猫一杯”的自媒体主,发布了一条“失物招领”的视频,说他在法国巴黎的厕所,捡到一位叫“秦朗”的中国一年级小学生遗忘的假期作业本。

这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情绪,也让全国各地的小学查寻自己学校有没有一个叫“秦朗”的学生。国家明令规定不许布置小学生作业,结果却在巴黎发现了小学生作业的“物证”,这是大家愤怒情绪的来源。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结果了,这是一条蓄意制造的假新闻。但是,这条视频发布那会儿,我相信多数人很难怀疑它是假的!它太符合我们的想象了。

互联网上这种反转的新闻越来越多,你刚刚被拉满的情绪,没两天,完全反转,这种受骗感,跟你情绪瞬间被调动一样,顷刻之间,会将你的情绪降到冰点,反转到另一个极端。好玩的是,我们总结那些反转新闻,有一个特征:越让人相信的、越像真的新闻,越可能是假的!

2024年2月,短视频博主“Thurman猫一杯”称在巴黎捡到中国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事后被为认定为假新闻

我们还能不能相信、还敢不敢相信?可能是这个时代大家面临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何以如此?

手机的崛起,我们不再看报纸杂志,也不看电视了!过去我们因为这些传播媒体所形成的对新闻的理解,因为手机,更因为互联网,开始改变,而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现在,手机差不多成了长在我们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了;或许,未来,特别是AI的广泛应用,我们反而可能只是手机的一个器官。这种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传统概念的新闻越来越少,事实越来越稀缺。

我们当然不必为此而悲观,但是我们需要建立对手机,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新闻与事实方式的了解与理解,然后找到驾驭它的办法。

在互联网传播的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手机,就是一个小喇叭,人人都能发布消息,互联网的内容从主流媒体与机构媒体的生产,转向自媒体生产。目前互联网上内容90%以上,来自用户生产,来自自媒体。我们过去从报纸杂志,以及电视了解信息、知晓新闻,因为自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互联网成为最主要的渠道。

10多亿的中国人拥有手机,他们每个人又都能在手机上发布消息,如此海量的互联网内容,谁能够被看见、被传播?而且,如果不能形成流量,也毫无商业价值,在这个最激烈竞争的战场上,自媒体如何生产内容才能生存呢?

目前来看,手机的消息,尤其占主流的短视频,有两大主要特征:

其一、片断。10秒钟,是一个基础的内容单元;

其二、极端。如此短暂的时间,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只有极端化表达。

过去对报纸或电视缺乏内容的批评,有一个词:标题党。而现在,“标题党”才是互联网的生存之道。甚至我们那些官媒,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他们在微信公众号里,其标题也常常是“刚刚”、“吓尿了”……全是情绪,没有事实,还美其名曰:标题越短,事情越大。

在这种表达模式之下,大家当然很难看到我们印象里的“新闻”,更谈不上有基本的事实含量了。有时,即使有事实,因为片断,更容易带来误导。比如郑钦文拿到奥运会网球金牌,被最广泛传播的一条消息是:父亲豪赌2000万,培养了一个郑钦文!可是,一个奥运会冠军,怎么可能简单地2000万培养出来?关于郑钦文,在我们这个《“拆”新闻》专栏里,有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详细分析,它可比你简单知道2000万有价值多了。

激烈的流量竞争,你在手机上看到的消息,可能只是片断,这种状况,形成并放大了一个过去我们未必重视的功能:情绪价值。也就是说,互联网消息,可能满足你的不是事实需求,而是提供情绪价值。我们需要爽,需要快乐,还可能需要一点的伤感,这是互联网消息可以的情绪价值。大家知道互联网上的什么消息最能起爆吗?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完全一样,不是娱乐八卦,而是能够引发你愤怒的消息——你愤怒了,想骂人、想争吵……这样的消息,参与的人最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比如江歌案里江歌妈妈的消息,过去8年了,仍然维持着网上极高的热度,“挺江”或“灭江派”每天都在争吵。为什么会这样?这跟互联网算法有关,手机需要你在网上停留更长时间,各种算法尝试之后,发现只有冲突性的消息,才会有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泡在网上。

手机上的消息发布,其实是由互联网上传播特性所决定,比如视频、短,还有片断与极端。而互联网有两大传播机制,对于所有手机用户来说,是决定性的。

其一是算法推荐。你喜欢的消息,互联网平台会不断地推送给你。从传播角度而言,这在技术上完成了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换,是一种进步。当然,也有代价,我们越来越局限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其二是热搜排行。看上去这是对算法推荐的一种平衡机制,能够让人摆脱自己的茧房,看到更多更广泛的消息。但这种机制,也正是片断与极端消息的源头,它会本能地提供极化的信息,让大家冲突、争吵。

我们如果秉持传统的新闻观念,批评上述种种互联网弊端是容易的,但更可能是无效的。传播技术的变革,是所有新闻与内容生产进化的前提,从电报开始,到后来的广播、电视,现在的互联网,以及正在改变互联网生态的人工智能,它是一处不可逆的过程。我们简单地批判,改变不了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改变不了它对我们未来的创造。所以,与其哀叹,不如正面面对,了解它、理解它的规律,并学会驾驭它!

更放松、更公允地看,即使在上述种种问题里,我们也能看到变化已经开始。比如不断反转的新闻,这是互联网信息自我净化的过程,有足够长的时间,事实本身会不断趋向真实,最终水落石出!

我还注意到,比如那个巴黎厕所里的中国小学生作业,它最后的结论,来自蓝底白字的公安公告,这是公安调查后,最终的事实,它足以为所有的争论画上句号。这说明政府正在强力参与到互联网治理之中,事实的供给,开始增加,也越来越充分与确凿。

为什么会如此?这意味着,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化,对事实的需求,才是推动传播进步最核心的动力。看上去,互联网在它的初期,事实价值被情绪价值超越,但这只是一时的,它必将重装归来!

当然,传统基于报纸杂志、电视所定义的“新闻”,在互联网时代,将会被重新定义,这是我们更需要面对的。现在看上去,传统的新闻的壳正在蜕去,而它背后的事实已经开始回归,它才是互联网上真正的“硬通货”!

《三联生活周刊》从1995年第01期到2022年第1200期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三联中读开设了一档新的音频栏目:《“拆”新闻》。我们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努力提供一个更接近事实的内容。在每个周五,精选一个热点现象,邀请一位主讲人进行拆解分析,从而辨析什么是事实,什么可能只有情绪价值。

我们的作者团队中,有三联的记者,他们受过多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严格的报道训练,能够清晰的发现并表达事实。同时,我们还邀请了高校的学者,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他们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多年,在这个栏目里会通过这些热点事件,把行业内的思考分享给大家,拓展我们的知识见地。

比如,已经与大家见面的一期早鸟集,聚焦的热点话题是美国大选。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曾庆捷,他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国际环境有很深的积累和观察。2024年的美国大选格外引人关注,眼花缭乱的媒体报道背后,一个政治学学者是如何看待这次大选的?在结果公布后,曾老师还会结合多方报道和评论,为我们分析新当选总统的施政理念将怎样给世界带来影响。

另外一集是前面说到的郑钦文现象,它是由《三联生活周刊》的主任记者吴丽玮带来的。她采访过郑钦文的父亲和许多任教练,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其实,比2000万能否培养一个郑钦文,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如何教育孩子。

未来,我们还会邀请深耕直播产业与网红主播研究的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来聊一聊超级主播背后的产业逻辑,他们对于大家的消费行为有何影响;还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黄子懿,他自己是一个资深球迷,也做过许多相关报道,黄子懿会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男足作为一种现象,折射出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持续更新的栏目中,也欢迎听众朋友留言,告诉我们你感兴趣、想要了解的话题和领域,与我们一起完成选题。

明年,是《三联生活周刊》复刊30周年,现在的周刊,已经跟过去大家印象完全不同了。它有杂志,更有所有互联网的传播手段,有自己的微信图文,还有音频与视频。我们掌握的这些互联网技术,使我们成功地转型互联网,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在我看来,杂志是内容生产之源,而互联网传播手段,既包含的内容生产,更是我们自身内容传播之流。传统的杂志的内容生产,跟互联网新技术传播,“源”与“流”,是融合的,也是一体的。所以,我们所坚持的信念:事实至上。不仅没有改变,还会长久坚持。

我希望我们这档提供“事实”内容的栏目,能够满足大家真实的需求!

欢迎转发与分享
每周五与我们一起「拆」新闻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鸿谷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02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拆」新闻

给大家的全年资讯内参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