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松
2020-04-04·阅读时长2分钟
今日清明。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阳春三月,正是最好的时节。但古人观察发现,清明前后,总是小雨不断,加上祭祖的传统,总让人高兴不起来。古人最有名的清明诗,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如丝,密密斜斜,一点也不影响儿童放牛,河边青草已长出新芽,不是“遥看近却无”,而是青绿一片,正是牛儿最喜欢吃的时候。人们出门踏青,虽是绿肥红瘦,但枝头田间全是鹅黄色的嫩绿,空气中混合着芽汁的清芬和落花的残香,在斜风细雨中轻灵的飘荡。一丝轻寒,让人想起酒家,和好友一起,喝几杯新酿的清酒,御寒又暖心。只是杏花村的杏花在风雨中完全凋谢了,让人感伤。
唐朝人的春天还是很美好的。
宋朝人呢,我们看看苏轼的寒食诗吧。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里说的寒食节,在古代,是比清明节还看重的,清明的祭祀活动就是从寒食来的。它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春秋时,介子推一心辅佐晋公子重耳,最艰难的时候,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就霸业,是为晋文公。介子推却隐居山西绵山,专心侍奉老母亲。晋文公多次派人请他出山,都被拒绝。文公思慕心切,竟放火烧山,逼他下山,介子推和母亲相拥被大火烧死,也没有下山。文公伤心又后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一切烟火,包括烧饭的柴火和照明的烛火,连宫中也不例外,以祭奠介子推。这一天,是冬至后的105天,也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介子推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子忠君又不投回报的楷模。
且看东坡的春天。连绵的春雨下了两个月了,已经不是“贵如油”了,气候也像秋天一样萧瑟寒冷,海棠花一瓣瓣飘落在满地的污泥中。江水涨到了门口,小屋就像水中的小舟,飘摇不定。家里一颗粮食都没有,只有煮点野菜度日,湿漉漉的芦苇在破灶里怎么也点不着……这样的春天,是悲惨的,但诗人心里更悲伤。卧病在床,看到窗外衔着半焦纸钱的乌鸦,突然想起今天是寒食节,报国无门,故乡难返,这愁苦,怎能不须发日白。
好在有诗词文章,有书法绘画,还有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诗人很快就想开了,到了秋天,和朋友一起,泛舟于赤壁之下,饮酒诵诗,相与枕籍舟中,不知东方既白。何等快活,一切烦恼都随风而逝。
人生总有不如意,这阳春三月里还有寒食和清明呢。让我们去乡村田野,看青草绿叶;去江边山间,赏清风明月。敞开胸怀,拥抱大自然。
发表文章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人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