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7 总序|空间维度:在宏大的山体空间中,如何全方位拓展石窟的观看方式?

作者:杭侃

08-30·阅读时长8分钟

7408人看过

24.0MB
00:0017:27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石窟,我是杭侃。实际上,石窟的欣赏离不开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分成洞窟外和洞窟内,洞窟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宏观或者中观层面的观赏。比如我们都知道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世界遗产的运动,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跟神庙的搬迁有关,因为要建水坝,阿斯旺水坝,它要抬高,只靠埃及的力量是不够的,经费也不够,这样就号召世界各地、各国去支持它。在很多国家的支持之下,这个神庙其实是往上抬了,抬了以后,这个过程就促进了大家保护世界遗产,或者用大家的力量去保护遗产的这种行动,这就促成了世界遗产运动。

如何在宏大的山体空间中,全方位观看石窟?

但是我讲这个的重点,并不在于讲世界遗产是怎么来的,而是在于,它挪了上面了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在特殊的时候它的光线是不一样的。原来的设计它的节气和光照,和雕像是有一个对应关系的,但是把这种对应关系往上一抬,可能那时候光线照进什么样的位置,最深的地方就会发生变化。其实古人选神庙,往里面进深多少,都是有讲究的,这就是一个大的空间关系。我现在有一个研究生,每一个节气他都来云冈,然后来观测,因为他本科是东南大学学建筑的,我就希望他能够除了复原我们云冈不同时期的建筑景观之外,也能够看到宏观上的有没有选址、朝向,这些方面的(内容)。这是宏观上的,比如刚才讲到的敦煌,敦煌早期的洞窟恰恰是在它经常生长树种的上面,树的生长都是有一定的极限,为了开洞窟取得比较好的视野,他宁可修栈道去开石窟,也不是在底下开。这种宏观上的尺度研究,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不仅仅是在石窟里头,包括很多的遗址,其实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著名的红山文化,在5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分布着16个跟宗教有关的地点,这个地点古人是经过选择的,包括英国的巨石阵,现在的研究就把这个东西概括成景观考古。所以石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而且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但是整个来说,我们在过去研究的不够,所以这是大家可以关注的,尤其是现在有了小飞机了,有了地理信息系统,对这种的研究会更加深入,有的是直观的,有的是需要跳出局部的树林里,要居高临下地看。在云冈,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但是这个表述其实表述不出来这种,其实你过来的时候就知道,他走一段,从大同往这边开的时候,走一段,到一个小店的地方,其实进入山谷地带了,沿途的景观就是山谷的景观。到了这儿之后,这个地方至少在汉代,它就叫武州塞,正因为山叫武州山,通过武州塞这个名称就知道,它是一个军事性的要塞,最早出现在文献里是汉代的历史书里,说匈奴一次十几万的骑兵通过武州塞。也就是说,当时为什么能开石窟?有个基本的条件,要有山,为什么这个山被别人所知道?或者你开一个大型的石窟群,也不能够交通太不方便。所以往往它有这样一种宏观的对应关系,但是你想你如果到这个地方来了之后,它前面有一条河,然后它是一座山,你开的时候你会去怎么选择?你一定会选择你认为视野最开阔的地方,石质最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具体到云冈来说,就是“昙曜五窟”。因为云冈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砂岩,大家都比较好理解。还有一个词叫“透镜体”,所谓的“透镜体”,就是我们的“透镜”,就知道它中间厚两头比较薄,昙曜恰恰选址的时候,就选在最厚的地方,“昙曜五窟”就处在那个地方。所以这些都是宏观的,在洞窟外面的,包括我们现在的细部研究,它跟河流的关系。前些年云冈的发掘,我们挖出来了北魏的河堤遗址,那么我们就知道,如果站在窟外去礼佛,它的一个视野是什么?这个图就可以画出来了。这都是在窟外的一种空间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宏观的关系,但是到了一个洞窟里头,那就进到洞窟,它有一个微观的设计,也就是洞窟的空间构成,这个空间的构成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云冈石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我们去参观哥特式建筑,进入哥特式教堂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觉得整个人就在往上升,云冈石窟同样感觉会比较明显,因为它很高大,像云冈石窟的第5窟,高17.4米,再加上上面的穹窿顶,那就是在20米左右了。在这么一个高度里头,它里面的空间又很小,原来拜佛不是在里头的,你进入到这个空间的时候,你就会一下子,一个是上升感,第二在那种感觉里就会更加觉得大像的伟岸。可是你要想一想,只有这一个大像,还是它是个三世佛的题材,它旁边还有两个佛,这两个佛比它小得多,但是是同时期的。那么三个佛像之间,包括它们的眼睛,会朝着哪儿看?东边一个立佛,西边一个立佛共同构成了三世佛的题材。那么三世佛的题材,东西佛的眼神往哪看?这个一定是有一个空间构成的,这个空间构成是一个空间的感受的。那么题材怎么能够比较好地来符合这种空间感受,服务于这种空间感受,这就是跟题材有关了。所以你进到一个洞窟的时候,要看它的时候,除了它给你的直观的空间感受之外,因为它是石窟,所以又涉及到题材,你怎么能够很好地去表现这么一个题材。你像云冈的第6窟,它是一个中心塔柱窟,不是个大像窟,它绕塔礼拜的时候,一圈布置了都是佛传故事,但是一般的解说洞窟的精华在于一个是它中间的中心柱,第二个围绕着中心柱和壁面,现在有几十幅佛的一生的故事,这个是在洞窟的浮雕里,因为敦煌是画的,这个是在浮雕里连续性的场景,所以大家比较关注这个。但是其实它是分层的,佛传故事是在一层上面,它的上面还有比如佛传故事在东壁,佛传故事上面有说法图,再上面还有立佛,然后上面就是像帷幔一样的,它构成了一个从人间一直到天上的序列,你观看的时候,它是从哪起头?就是佛传故事本身从哪起头?现在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是从东边开始起头,有的是从北边,从北边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洞窟主尊是在北壁的,只是北壁的这些像现在风化得太严重了,所以大家都没太注意,但是叙事的逻辑应该是从北边。这和东边就不太一样。

所以观看的时候,为了达到这一层一层的,比如说我绕塔礼拜三圈,第一圈应该看什么,第二圈应该看什么,第三圈应该看什么?这个是洞窟微观的空间构成,而不是说到这儿一看,满璧都是佛传故事,有几个典型的场景,这个只是一部分。你看艺术家怎么样把需要表现的题材,能够融入到这个空间,然后这个空间又是让大家能够去更加强这种认识,所以它是一个对应的关系。它是规定好的,是绕塔礼拜,右旋礼拜,就是顺时针,如果你逆时针的话,你不积功德,我们现在参观的时候,因为要顺着讲解,所以我们的参观路线也是这样走的。

石窟礼拜路线

石窟的选址有何讲究?

石窟的选址是一个大的问题,然后我们过去经常说风水,有人说风水是科学,有人说风水是迷信,但实际上风水我认为它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在某些地域、某些特殊的人群,他认为什么样的环境是更好的?我记得《国家地理》做过一期风水的专号,专号里讲到有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但是给我印象很深,讲到我们有一个说法,人类至少是有一派的说法,说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我们现在研究的手段有很多,什么古DNA,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手段。但是《国家地理》介绍了一个国外的研究,拍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景观,让你无意识的,放在你前面,也不说要你是干什么,只是说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结果选中率最高的是非洲的,不是树林,而是林木比较疏松的地带,如果都是树林的话,人就直立不了。它就是非洲的疏林地带,所以有一个说法,其实这个调查可能可以说明,我们潜意识里头,历代相传的有一个环境的选择,可能老家的老家其实是非洲的那种记忆,然后人类可能觉得那种环境更有利于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的生活,其实我们在找遗址的时候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个共通性就是向阳,人类离不开阳光,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尤其是农业社会,向阳、近水,要靠近水源,但是又不能够直接到河里,易泛滥,所以它要在台地上,我们概括成向阳、近水、台地这几个特点,结果你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基本上都有这几个特点。

石窟其实也应该有这些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第一,我觉得它要有交通,因为如果是基本的交通不满足,会带来非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的石窟,从大的宏观上来说,它是沿着交通线的。比如山西,山西在晋东南就有很多的石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石窟?它其实跟两条道路有关,一条道路就是从平城到洛阳的道路,从平城到洛阳,大的方面有两条路,一条是在太行山以东,一条是在太行山以西,就是在山西境内。在山西境内这条路,从平城一直通过晋南地区到了洛阳,即使是迁都洛阳了,因为两都之间还有很多来往,所以在沿线,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北魏时期的石窟,这个是南北向;还有一条大概是东西向,为什么穿过太行山?因为当时东魏和北齐的首都,是在现在的邯郸,是在邺城,但是它又离不开马,这个东西又在晋阳,就在太原,所以这两都之间联系特别密切,所以在那个时候,东魏、北齐的石窟,沿着这条线,一直到河北,这条线分布着很多中小型的石窟。所以大的方面,它要跟交通连在一块。

比如敦煌,为什么?其实文献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石窟是华戎交汇的一个大都会,”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其实是卡着河西的四郡,其实都跟交通线有关,就是大的方面它是离不开交通线的。但是在具体的石窟开凿上,第一“深山藏古寺”,又不是在都城里,就像云冈石窟跑到16公里,跑到武州山这个地方,石头比较成块,你可以看一下回大同的路上,有很多山谷地带,但是再一看那些石头雕不成,在这儿有比较大块的石头,这就创造了条件,它又是在远离喧嚣的地方,大的它又是跟交通线连着,这样的选址,比如敦煌是这样,龙门是这样,比如四川的石窟,千佛崖大概能有16层,真是跟蜂窝一样的,它就是在蜀道剑阁那个地方。

四川千佛崖

从大的方面来说,克孜尔也是,克孜尔分布在天山的塔克拉玛干的北道上,它有绿洲的地方,而且克孜尔那地方还出产铁,就是开凿石窟还要有工具,所以这一切东西是促成它的原因。所以石窟的开凿,我想从这个环境观上,也会有这样的一些要求,交通线的要求,水是起码的,水的要求,然后它又有宗教的需求。

克孜尔石窟 蔡小川(上)、尤帆(下)摄

都城要选择繁华之地,它要选在一个比较(易)修行的地方,但是同时它又是要开凿石窟,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有山。好,所以这几个条件合在一块,就构成了石窟寺,它的选址有它的特点。

走进珍贵的佛教宝藏中
开启一场石窟漫游之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杭侃

发表文章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石窟

全景式解读十大佛教艺术宝库

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