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邓布利多的小灶儿

作者:苗炜

2020-07-22·阅读时长7分钟

581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45个字,产生4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剧照


到底有没有“邪恶的孩子”?这个话题一直有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一派说,小孩子都是“白板”,都是受家庭和环境影响的;另一派说,小孩子也有天生就邪恶的,或者扩大一点儿,人之初,性本恶,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压制这种恶。有心理学家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的攻击性都是自保的,不是为了伤害别人,就像你在丛林中遇到了老虎,你的目的是保存自己,不是伤害老虎。这个例子举得并不恰当,遇到老虎当然是要自保,但遇到兔子呢?遇到鹿呢?还有的心理学家说,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有些幼童“不太对劲”,有些幼童难以形成依附关系,这是其心理变态的症状而非原因。心理学家其实也没什么科学证据,他们含糊地说,天性与教养是相互作用的,成长是很复杂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要考虑云云。

我在手机上和一位女士讨论这个话题,她顺手给我发过来一个链接,是一位母亲的演讲。1999年,美国科伦拜高中校园发生了一起枪击案,两个枪手造成12个学生和一名教师死亡,24人受伤,两名枪手随后饮弹自尽。其中一位枪手叫迪伦,在TED发表演讲的女士,就是迪伦的妈妈。她先对儿子迪伦给他人造成的苦难表示歉意,随后把话题引向了自杀,她讨论为什么年轻人想自杀,为什么他们那么轻易地就能获得枪支。我能理解她遭受责骂时的心境,但依然觉得这篇演讲是在为儿子开脱。她的演讲显然是受过训练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我最后一次听见儿子的声音,是他走出前门去上学,从黑暗中传来一个词,再见。这个分别的场景没有画面,只有声音。那个“儿子-杀手”的形象没有出现,只是母亲一个人处于黑暗之中,听到了儿子的告别。这开头第一句话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把听众拉到一个悲伤母亲的回忆中。


在邓布利多教授眼里,哈利是享有特权的学生,是“天选之子”(《哈利·波特与密室》剧照)


回忆都是建构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一个冥想盆,是储存记忆的工具,在“混血王子”那一本中,邓布利多教授摆出冥想盆,重现他第一次见到汤姆·里德尔的场景。汤姆·里德尔那时是个孤儿,邓布利多将他招入霍格沃茨学校,然后这个孩子成为伏地魔。这一章中,邓布利多似乎在为自己开脱,他和他的学校没有把里德尔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魔法师,这在教育上是失败的,但邓布利多话里话外的意思是,里德尔之所以变成了大魔头,是因为他本性就是“恶”的。他举出的证据是,小汤姆或偷或抢,积攒了一大批战利品,藏在自己的柜子里。然而,霍格沃茨的有求必应屋似乎也是这种集纳癖的乐园。小汤姆进入霍格沃茨学校,他要完成一个“自卑与超越”的过程,他学习出色,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但是,霍格沃茨学校并不是一个乌托邦。这里充满了势利眼、阶层意识和特权,老师们会随意扣除你的分数,并没有严格的章程,扣多少分完全看心情;你的血统,父母的身份,会被暗暗比较。如果你能参加魁地奇比赛,那你就享有特权。如果你能给球队买来新型的扫帚,你就能入选球队。如果你得到老师的偏爱,你就能无视学校的纪律。如果你是个“哑炮”,你就会极度压抑。使用二手课本,学院袍过于破旧,穿着不够体面,都会招来非议。麻瓜世界的坏毛病这里也都有,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这里盛行。J.K.罗琳的确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是,这里的学校还是麻瓜世界中学校的样子。

霍格沃茨学校的教育,充满“规训与惩罚”的意味。看门人费尔奇先生整天在校园里巡逻,抓违纪的学生,他的办公室里挂着铁链和手铐,作为一个哑炮,他仇视那些小巫师,怀念着能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旧时光。罗恩的双胞胎哥哥,喜欢恶作剧的李乔丹,都是在对学校权力系统做轻微的反抗。哈利对斯内普教授的惧怕与厌恶,就是对“规训与惩罚”的厌恶,斯内普教授时刻在用挑刺儿的眼光审视哈利,嘲讽他,经常以开除来威胁。但在麦格教授和邓布利多教授眼里,哈利是享有特权的学生,是“天选之子”。按照福柯的观点,权力在教育场所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规训就是权力的运作技术,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区分和裁决。霍格沃茨学校的学生们在五年级时要参加普通巫师考试,然后在七年级参加终极巫师考试,学校就是批量生产巫师的,一群学生学会了魔法,也成为观念统一的群体,确保魔法世界的正常运行,以及和麻瓜世界的相安无事。

文章作者

苗炜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3170人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编辑,《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理想学校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

140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