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4-12-11·阅读时长21分钟
文·李心洁
北德拥有悠久且灿烂的管风琴建造历史。北德第一大城市汉萨同盟自由市汉堡,至今仍是重要的经济与交通中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在五百年来拥有不间断管风琴艺术发展史的城市。此间所诞生和绽放的管风琴建造艺术以及伴生的城市音乐文化,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辐射着整个北德乃至北欧地区。
管风琴,一个诞生于古老的希腊化世界的世俗“仪器”,一开始并不是被作为乐器使用的。它曾经被希腊人当作展示水力的机器,也被当作新奇的玩具呈现到罗马皇帝面前。管风琴到底是怎么进入教会中,并在一千年的欧洲音乐传统中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的?至今仍然是件有趣的未解之谜。
无论如何,自9世纪以来,管风琴由西方大公教会引入教会礼仪中(而同时期罗马教会的胞兄希腊东正教会,对管风琴的使用充满戒备)。
中世纪时期的管风琴的演奏能力极其有限。因受到技术限制,管风琴的键盘出奇地大,键盘之间的距离和音管之间的距离差不多,甚至可以达到十厘米。那个时候的管风琴,离成为一件能够演奏美妙和复杂音乐的炫技乐器,差得还很远。
来到14世纪,管风琴迎来了下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本世纪中,管风琴逐渐确立了多键盘加上脚键盘的制式。在15世纪,管风琴又得到了改良,新的技术让管风琴能够拥有不同音色的独立音栓。
在汉堡这座充满活力的商贾之城,15世纪时就已有管风琴建造的记载,其中的一些音管仍在如今的音乐会、教会礼拜、节庆典礼中鸣响,鲜活地见证着这个城市的音乐历史。到了16世纪,这个乐器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1548年,来自荷兰的管风琴建造师Hendrick Niehoff和他的同僚Jasper Johansen在汉堡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ri)建造了一台管风琴,这是北德境内首批拥有背后键盘(Rückpositiv)的管风琴之一。17世纪,因三十年战争肆虐,又有许多荷兰管风琴建造家来到北德。那个时代的汉堡乐界与阿姆斯特丹交流密切,许多管风琴家前往阿姆斯特丹,拜师于伟大的荷兰音乐家扬·彼得森·斯韦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1562—1621,他子弟众多,被后世称为“Organistenmacher”,直译为“制造管风琴师的人”)门下。来自荷兰的影响,为北德管风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德管风琴制造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革新其一,是对脚键盘的突破性扩展。
上文提到,14世纪以来,脚键盘逐渐普遍化,也越造越大,但即便如此,脚键盘在整个管风琴声部中仍然只具备演奏低音的功能。文献记述中提到,来自汉堡的雅各布·谢尔(Jacob Scherer,?— 1574)给北德城市基尔(Kiel)的圣尼可拉教堂(St. Nikolai)建造了“完整的脚键盘”(volles Pedal)。这个完整的脚键盘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拥有四尺音栓、二尺音栓以及混合音栓的脚键盘。这样的举措在管风琴发展史上无疑是革命性的。如此一来,脚键盘的音乐潜能就大大提高了,不仅可以演奏低音声部,也具备了独奏功能,还可以演奏众赞歌(Chorale)的定旋律(Cantus firmus)。
众赞歌,在新教影响深远的北德地区,是教会音乐重要的体裁。德国管风琴家以此为灵感创作的各类众赞歌幻想曲(Choralphantasie)层出不穷,除了北德作曲家将这一体裁发展到极致之外,直到浪漫时期的勃拉姆斯、马克斯·雷格尔,以及现代的一些作曲家,还在为这个德国音乐传统中独特的体裁挥洒灵感。
革新其二,是每层键盘都有独立音管组的建造原则(Werkprinzip)。这使得北德管风琴的音色和演奏可能性变得丰富。
因为本文仅介绍北德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所以这段简略的北德管风琴史,就不往浪漫时期写了。
接下来为读者介绍一下几架具代表性的北德管风琴。在选择要介绍的乐器之时,笔者思索和斟酌再三,还是决定放弃去写一个更全面、更具编年史性质的北德管风琴概览。此文没有介绍几位非常重要的北德管风琴建造师(例如Scherer家族的成员、Friedrich Stellwagen和 Gottfried Fritzsche)的代表乐器,而只选取笔者弹奏过的乐器。因为笔者深信,不亲耳听过、亲手弹过,是无法和管风琴建立真实可信的联系的,自然也没法更贴切地描述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Die Orgeln in Hamburg/ Günther Seggermann. Hrsg.: Kulturbehörde, Denkmalschutz Hamburg, Hamburg: Christian, 1997.
2.Die Arp-Schnitger-Orgel der Hauptkirche St. Jacobi in Hamburg/ im Auftr. des Kirchenvorstands, hrsg. von Heimo Reinitzer, Hamburg: Christians, 1995.)
——圣约翰内斯教堂,吕讷堡(St. Johannis, Lüneburg)
让吕讷堡为音乐爱好者熟知的,莫过于年轻的巴赫在此的学习经历(1700—1702),以及巴赫和音乐家格奥尔格·伯姆(Georg Böhm, 1661—1733)的相会。如今,吕讷堡与汉堡仅相距四十多分钟的火车车程,市中心仍有不少漂亮的古建筑。
本文要介绍的,是当时身为教会音乐家的伯姆在圣约翰内斯教堂所演奏的管风琴。此琴由此前提到的荷兰管风琴建造师Hendrik Niehoff于1551—1553年间所建,他所设计建造的宏伟、华丽、具有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琴壳如今仍然震撼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和管风琴演奏者。Michael Praetorius(1571—1621)在他所著的Syntagma musicum中记述了这座乐器的基本信息:三排手键盘,26个音栓,不独立的脚键盘。其中背后键盘也同样拥有Principal八尺、四尺和二尺音栓,同时还有许多笛管音色和簧管音色,混合音栓Mixtur和Scharf。
第三层键盘拥有许多独奏音栓,各种簧管(Zungenregister)音色、笛管音色。这些独奏音栓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各类管弦乐器的模仿(例如Dulzian、Krummhorn、Trompete、Baarpip、Gembshorn)。
Niehoff建造此琴时,还没有如今主键盘音管两侧的脚键盘音管塔。他按照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为主键盘(Hauptwerk)和背后键盘建造了两扇翼型门。如今仍有许多文艺复兴/巴洛克乐器存有这种设计,可见上图所示的阿姆斯特丹的瓦隆教堂的Christian Müller管风琴。
除了外观上的设计之外,Niehoff的作品还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了荷兰布拉班特(Brabant)学派(Niehoff本人被后人认为是学派创始人)的建琴传统。因为脚键盘不独立,并和主键盘联动,所以为了让脚键盘能够比手键盘低一个八度,Niehoff在主键盘建造了一个格外的Kontraoktave(低八度)十六尺音栓。
当巴赫于1700至1702年来到吕讷堡时,他听到的(或者如后人有理有据地认为,他亲自演奏过的)是一台原汁原味的文艺复兴乐器。第二位在这台乐器上动工的建造师是来自吕贝克的著名的Friedrich Stellwagen(1652)。第三次的大规模翻新发生在格奥尔格·伯姆任职期间。Arp Schnitger(后文会提到这名划时代的管风琴建造家)的学生Mathias Dropa于1712—1715年间将此琴扩展、巴洛克化并建造脚键盘音管塔。Dropa建造了三排独立、拥有完整齐奏组的手键盘,还有独立自主的脚键盘。音栓被扩展到了四十六个。此次革新的费用极其昂贵:两千塔勒金币,如今相当于将近五十万欧元!这不仅体现了当时汉萨城市吕讷堡的富裕,也展现了格奥尔格·伯姆作为当时扬名欧洲的管风琴师的声誉。
经过19世纪的浪漫化、20世纪的修修补补,这架古老的乐器如今饱经风霜,融合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好与坏。它对于北欧的管风琴建造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荷兰管风琴建造师Hendrik Niehoff遗留在世的最完整的作品。2025年底,在建成四百七十余年之后,德国的管风琴建造公司Ahrend将会将这架琴接回工厂,将其复原成一台多彩的文艺复兴乐器,移除20世纪增加的一些劣质或是不匹配的音管材料,将机械装置全部更新,严谨地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和如今本真演绎的理念,对其进行修缮重建。对管风琴学子和音乐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大事一件!
(参考文献:
1.https://www.orgel-information.de/Orgeln/l/lu-lz/Lueneburg_St_Johannis.html.
2.一篇关于St. Johannis管风琴维修计划的德语报道:https://www.abendblatt.de/region/harburg-landkreis/article234393781/lueneburgs-bach-orgel-wird-fuer-millionenbetrag-erneuert.html.
3.https://www.st-johanniskirche.de/musik/orgeln.)
——圣科思麦和达米亚尼,施塔德(St. Cosmae et Damiani, Stade)
这架乐器坐落于离汉堡非常近的小城Stade(施塔德),离汉堡只有不到半小时的电车车程。St. Cosmae et Damiani的这架乐器由Berendt Hus(1610—1676)和他的侄子,那时在他的作坊里当学徒的年轻的阿尔波·施尼特格(Arp Schnitger,1648—1719)于1675年始建。在1688年,施尼特格又自己扩建了四个音色。它如今拥有三层手键盘、一层脚键盘、四十二个音栓,是北德保存最完好、最原汁原味的巴洛克管风琴之一。几乎所有的簧管音色的音管都是原装的,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因为簧管(注:现代为人们熟知的簧管有例如小号音色、单簧管音色、巴松管音色、双簧管音色等)是极度脆弱、难于修建的音管,在大部分存留至今的巴洛克/文艺复兴乐器上,簧管都是现代重建的,或者在浪漫时期被改造了。管风琴建造师们知道打造完美的簧管有多艰难,想要维持簧管的音准更是令人费尽心力。今天调律好的簧管,明天就有可能走音。
当时的施塔德是瑞典治下的不来梅-韦尔登公国(Herzogtum Bremen-Verden)的首都,富裕并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三十年战争严重地摧毁了德国的文化生活,而在这样衰败的社会气象下,建立如此庞大的管风琴,标志着当时的社会从战争阴影下逐渐复苏。
27岁的阿尔波·施尼特格尔,已经在叔叔的作坊中受到很高的重视。对比存留至今的其他的Hus的作品——音色更偏暗沉、更柔和、更具晚期文艺复兴和早期巴洛克审美——这架琴的音色审美在很大方面都更加贴近施尼特格尔成熟时期独立的作品:更宏亮、清澈、锐利且层次分明的声音。这点能够体现施尼特格尔当时已对自己的老师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重要的北德管风琴学派作曲家文森特·吕贝克(Vincent Lübeck,1654—1740)担任此琴的管风琴师长达将近四十年。他和施尼特格尔的友情始于施塔德,持续了一生之久。而施尼特格尔本人学徒时期的作品已尽显大师风范,他因此得到了极高的声誉,请他修建乐器的合同源源不断从欧洲各地而来。而他,也逐渐将北德管风琴艺术推向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巅峰……
——圣雅可比教堂,汉堡(Hauptkirche St. Jacobi, Hamburg)
圣雅可比教堂位列汉堡四大主教堂之中,坐落在汉堡市中心热闹的街区,如今的Gerhardt-Hauptmann广场,曾经的马市所在地。可以说汉堡如今最有名的巴洛克管风琴,便是北德管风琴建造大师阿尔波·施尼特格在这座教堂的作品。这是无数管风琴学子的打卡圣地,无数人心目中“世界上最美丽的管风琴”;世界各地多个管风琴学会长年致力于复刻此琴,并研究施尼特格尔无与伦比的造琴技艺。
在施尼特格之前,几乎所有汉堡著名的制琴师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从16世纪的两位荷兰制琴师和Jacob Scherer到17世纪的Gottfried Fritzsche。施尼特格在踏足雅可比教堂以前,已经在汉堡完成了另一座宏伟乐器的建造。在如今仅存遗址的St. Nicolai(圣尼可拉教堂)中,曾伫立着那个时代全欧洲最大的管风琴——施尼特格于1682年始建的作品。它拥有四层手键盘、六十七个音栓、四千多根音管。上文提到的文森特·吕贝克自1702年起任它的琴师。可惜我们如今无缘得见这座比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还要庞大的乐器的奇观:1842年的大火将这架琴付之一炬,而二战时,圣尼可拉教堂也沦为废墟。
建造尼可拉管风琴时的施尼特格早就自立门户,在德国、荷兰分开作坊,拥有几十名学徒,因着源源不断的邀约奔赴欧洲各地,实有一代名匠的风范。尼可拉教堂管风琴的落成更是奠定了他在北欧管风琴建造领域绝对的领导地位,他也成功争取为雅可比教堂建造新乐器的合同。
1693年,管风琴正式落成。作为尼可拉教堂的姊妹乐器,雅可比的管风琴拥有六十个音栓、四层手键盘、两个三十二尺音栓。这三十二尺音栓间还有趣事一件:管风琴落成之时,会请专业的琴师来试弹并评估,德语称作Orgelsachverständiger。雅可比教堂请来的人选是时任隔壁圣卡特琳娜教堂(St. Katharinen)管风琴师的约翰·亚当·赖因肯(Johann Adam Reincken,1643—1722)。此赖因肯也是汉堡乐界的风云人物。有可能是出于嫉妒,唯恐雅可比的美丽乐器超过赖因肯引以为傲的卡特琳娜的大管风琴,赖因肯反对在雅可比教堂建立三十二尺音栓。最终,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采纳(这自然是后人之幸)。
雅可比管风琴的趣事其二,和更广为人知的巴赫有关。1720年,巴赫申请雅可比教堂的琴师一职,却并未被录用,原因是他并没有给教堂支付得到职位所要上交的四千Courantmark银币(相当于如今的两万欧元),而教会最终录用的那名如今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家,显然更具财力。假如巴赫来到了汉堡这一当时音乐世界的中心,历史的面貌又会如何呢?能确信的是,他一定会得到一座宏伟的乐器。我们并不知道巴赫当时有多憧憬汉堡。只不过,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记述了自己父亲晚年时的惆怅之语:“nie eine große und schöne Orgel zum beständigen Gebrauche gehabt habe...”(一生从未有一架庞大美丽的管风琴可供使用……)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这架琴几乎原封不动地伫立了近二百年。19世纪时,许多管风琴都按照浪漫主义的美学标准被改造,然而这座琴奇迹般地“逃过一劫”。它就像隐藏的珍宝一样,静静地卧在这里,等待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美丽和价值。而它并不需要等待太久:1920年左右起始的Orgelbewegung(管风琴运动,因篇幅所限,不多加赘述)中,圣雅可比教堂的施尼特格管风琴成为这一运动在德国地区的重要的美学模板;它的声音美学,为新一代的管风琴演奏发展和新一代的管风琴建造美学,提供了决定性的指导。当时的管风琴师们力图突破浪漫主义的限制、修正劣质的管风琴建造行业,开始重寻巴洛克音乐的美学。Orgelbewegung仍在影响现在的管风琴建造美学,可以说没有Orgelbewegung,就没有如今对历史乐器(主要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的“复古还原”的努力,或者对历史乐器的复制尝试,等等。
20世纪的战争对雅可比管风琴造成了最大的破坏。然而,还是有百分之八十的巴洛克音管最终幸存。一战时,巨大的Prospektpfeifen(管风琴前排可见的音管,例如最大的脚键盘音管们)被拆下来充作军用;而在二战盟军轰炸德国之前,雅可比教会决定搭建临时的保护地带,将管风琴拆除并转移。
盟军在北德的轰炸让三架重要的北德管风琴灰飞烟灭:吕贝克主教座堂(Dom zu Lübeck)的管风琴,1699年由施尼特格所建,后来由E. F. Walcker重建,保留了Schnitger的琴壳;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北德管风琴作曲家中最为知名者)在吕贝克的玛丽大教堂(St. Marien-Dom)曾经演奏过的“死亡之舞”(Tontentanz)管风琴;以及汉堡圣卡特琳娜教堂的管风琴。
在被轰炸的教堂中,只有雅可比教堂的管风琴幸存了下来。
二战之后的重建时期,管风琴被暂时安装在教堂的南部,许多部分缺失,重新补上的一些材料和修建技术都被认为是极端不合格的,遭到业界的尖锐批评。直到20世纪末,这架琴终于迎来了自己重生的时刻。1986—1993年,一名不同寻常的德国管风琴建造师,Jürgen Ahrend,修复了这架乐器,在正好300年之后,让它重新焕发光彩。这架乐器也成为他最知名的代表作。修复工程花费了六千万德国马克,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管风琴。
笔者在今年五月,有幸在雅可比教堂的Arp-Schnitger音乐节中得见Jürgen Ahrend本尊。当时他站在我的前方(虽看过照片,我并没认出这就是著名的管风琴建造大师),低调地在人群中静静听着发言人向听众讲述自己的成果,在掌声响起时和蔼地转过来微笑点头。
如今,这架三百多岁的乐器仍鲜活地演绎着北德管风琴艺术。每周四下午在汉堡市中心散步的行人,可踏进教堂聆听免费的音乐会,继续用耳朵和心灵见证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就像曾走过这里的每一代人一样。
——圣卡特琳娜教堂,汉堡(Hauptkirche St. Katharinen, Hamburg)
前文已多次提到最后这座要介绍的教堂——汉堡的圣卡特琳娜教堂。卡特琳娜教堂坐落于汉堡的港城(Hafencity),再走几分钟,就是汉堡的仓库城(Speicherstadt)和热闹的港口。教堂本身简约端庄,墙壁粉刷成了白色。如今,这里伫立的乐器既老又新:约有520根音管于战争中幸存,和其余的将近四千根音管一起组成了这架巨大的重建乐器:它于2013年完工,由来自荷兰赞丹(Zaandam)的公司Flentrop所造。
卡特琳娜教堂在17至18世纪的汉堡乐界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前一后,两位著名的音乐家在此担任管风琴师:海因里希·沙伊德曼(Heinrich Scheidemann,1596—1663)和约翰·亚当·赖因肯(Johann Adam Reincken,1643—1722)。这个职位分别伴随着二者走到他们生命的尽头,其间,管风琴得到数次维护。
1604/1605年,汉堡的Hans Scherer d. Ä在修建时使用了此前的音管材料,又为这架琴建了一座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琴壳,这个琴壳的架构一直存在到1943年乐器被摧毁。接下来是Gottfried Fritzsche,他于1631—1632年扩建了一排Brustwerk(中部音管键盘)。吕贝克的Friedrich Stellwagen扩建了脚键盘音管塔(Pedalturm),Friedrich Besser在其后建造了两个32尺音栓(主32尺和长号32尺)。
此时的卡特琳娜管风琴,拥有五十八个音栓、四排手键盘、两个32尺音栓,跻身于当时北欧最宏大、最美丽和最价值不凡的管风琴之一,不逊色于施尼特格后来为尼可拉教堂和雅可比教堂建的两台乐器。有趣的是,施尼特格从未维修过卡特琳娜的管风琴。那个时候的施尼特格处于事业的巅峰期,几乎垄断了汉堡及周围地区的管风琴行业,但从未插手卡特琳娜的事务。或许这也是历史的巧合。
卡特琳娜的重要人物约翰·亚当·赖因肯,为它奉献了近六十年的生涯。他任职期间,管风琴得到细心的护理,活跃的Organistmusiken引领着汉堡的音乐潮流。Organistmusiken指的是大管风琴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的乐曲形式,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管风琴演奏实践。不像如今,大管风琴较少有室内乐用途,更少被当作通奏低音乐器(如今演奏通奏低音时,人们会选择小型的、单排键的Positiv管风琴和羽管键琴)。
著名的同时代音乐理论家约翰·马特松(Johann Matthesson)于1720年详细地记录了卡特琳娜管风琴的音栓布置,为21世纪的重建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来到卡特琳娜教堂,文献记录他在这里“为汉堡的知名人士们演奏了将近两个小时”,尝试这架琴各种各样的音色,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也是为数不多有明确记载的巴赫演奏管风琴的记录,甚至我们还知道他演奏了什么——他在这里以一首新教众赞歌“An Wasserflüssen Babylon”为主题,为赖因肯“即兴演奏了将近半个小时”,极尽发挥他即兴大师的才能。文献记载“巴赫熟知赖因肯以这首众赞歌为题的作品” 。已是耄耋老人的赖因肯“十分享受地聆听巴赫的演奏”,惊叹于这位年轻人的才华,并留下了著名的赞誉:“我以为这门艺术已经死去了,然而在您的指间,它继续生生不息。”(Ich dachte, diese Kunst wäre gestorben, ich sehe aber, daß sie in Ihnen noch lebet. )
巴赫对卡特琳娜的管风琴赞不绝口,他评价:“这个主32尺音栓是同类型中我听过的最好的。” 并赞美数量众多的笛管音色。
巴赫与卡特琳娜管风琴的渊源,为最终的重建提供了音乐美学上的蓝图。21世纪提出重建计划之时,音乐家们就想将未来的乐器打造成一个既可以呈现北德几代艺术精华的,又适合演奏巴赫的乐器。卡特琳娜的琴的存在无疑是北德管风琴艺术发展史的见证,承载着重要北德管风琴建造师Scherer、Fritzsche、Stellwagen、Besser、管风琴演奏家Heinrich Scheidemann, Johann Adam Reincken的名字;巴赫的造访,又有另一份历史意义。巴赫当年演奏的卡特琳娜管风琴是一台用中庸全音律调律的管风琴,这是16世纪至18世纪早至中期盛行的律制,但这种音律实际上不适合演奏巴赫拥有更复杂、更现代和声语言的音乐。
后人拥有丰富的有关卡特琳娜管风琴的信息,包括马特松所记述的音栓布置,以及二战前对音管尺寸、风箱布置的位置等照片与图纸形式的记录。这样详细的记录是非常少见而珍贵的,对于重建工程,当然是一件幸事。
2013年,最终鸣响的是一台拥有4330根音管、61个音栓、四排键盘加脚键盘的乐器。音律采用非平均的Bach-Kellner律制。剪彩礼由汉堡音乐学院两位管风琴教授Wolfgang Zerer和Pieter van Dijk以及卡特琳娜管风琴师Andreas Fischer演奏。这三位管风琴师促成并伴随这一重建项目,也展现了教堂和院校一次成功的合作:现在,这台乐器不仅用在教堂的礼拜和音乐会中,也为汉堡音乐学院管风琴学子的课堂和考试所用。
笔者时不时便可以来到这里上课,在这架年轻又古老、充满历史价值、更兼具后人诠释视角的独特乐器上,学习、聆听和感受它的呼吸。这和在狭小的琴房里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此学子们可以感受到管风琴演奏最重要的两个要素:灵活的、因地制宜的应变能力,和谦卑地用心聆听的态度。置身于这样一架巍峨、庄严又美丽的乐器之前,我对自己在琴房中偶尔自鸣得意的“手指的巧活”和练习时偶发的自我陶醉有了新的审视。不同寻常的巨大声场、几十个音色的特性和它们之间或合适或互斥的关系,沉重加倍的机械装置,都让学子学会更尊重我们手下的乐器。它与它所处的环境,并不仅是一件被我们随意操控的工具,只会被动地反映我们的行为;它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温度、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小毛病。
而对于汉堡市——这座拥有辉煌管风琴发展史的城市,以及对于从世界各地来参观的管风琴爱好者与学子来说,卡特琳娜管风琴的重生,和它与雅可比管风琴的对比与互补,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完满收获。
(参考文献:
1. Wolf Kalipp: “Die Orgel von St. Katharinen, Hamburg”, 来自Musik & Gottesdienst 69. Jahrgang, 2015, Friedrich Reinhardt Verlag, Basel.
2. SJS基金会网站上对乐器的介绍:https://www.stiftung-johann-sebastian.de/orgelgeschichte/von-den-anfaengen-bis-zur-zerstoerung.
3. 此处可以查看有关巴赫造访卡特琳娜管风琴的原始文献记录(德文):https://www.stiftung-johann-sebastian.de/orgelgeschichte/quellen.)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63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